男女主角分别是林逸逸哥的其他类型小说《青春不散场的爱情林逸逸哥无删减全文》,由网络作家“孟书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学楼顶的风铃,林逸站在二楼走廊尽头,望着树下仰头接花瓣的苏瑶。她米色针织衫的领口落着两瓣粉白,发梢被风揉得微乱,却在仰头时露出天鹅般优美的脖颈线条——像极了她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春日絮语》。“逸哥,该去篮球场了!”队友王浩的手掌重重拍在他背上,惊飞了停在栏杆上的麻雀,“今天和传媒系的友谊赛,听说来了好多举着相机的学妹。”林逸笑着摇头,目光却仍停留在树下的身影。苏瑶正把捡到的完整樱花夹进素描本,指尖划过纸面时,唇角扬起的弧度比画纸上的花瓣还要温柔。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鸢尾徽章——那是她上周送他的,说是“带着春天去打球”。篮球场上的林逸像被阳光点燃的风。他运球时手腕翻转的弧度,总让场边的苏瑶想起她画过的《跃动的光》:橘色球鞋在地面擦出火星,...
《青春不散场的爱情林逸逸哥无删减全文》精彩片段
学楼顶的风铃,林逸站在二楼走廊尽头,望着树下仰头接花瓣的苏瑶。
她米色针织衫的领口落着两瓣粉白,发梢被风揉得微乱,却在仰头时露出天鹅般优美的脖颈线条——像极了她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春日絮语》。
“逸哥,该去篮球场了!”
队友王浩的手掌重重拍在他背上,惊飞了停在栏杆上的麻雀,“今天和传媒系的友谊赛,听说来了好多举着相机的学妹。”
林逸笑着摇头,目光却仍停留在树下的身影。
苏瑶正把捡到的完整樱花夹进素描本,指尖划过纸面时,唇角扬起的弧度比画纸上的花瓣还要温柔。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鸢尾徽章——那是她上周送他的,说是“带着春天去打球”。
篮球场上的林逸像被阳光点燃的风。
他运球时手腕翻转的弧度,总让场边的苏瑶想起她画过的《跃动的光》:橘色球鞋在地面擦出火星,汗水顺着脖颈滑进球衣领口,每次起跳时,发梢甩出的水珠都会在阳光下碎成彩虹。
当他完成最后一记三分绝杀,观众席的欢呼声里,他总能精准地在人群中找到那双带着笑意的眼睛——苏瑶抱着素描本站在遮阳棚下,笔尖在纸页上快速游走,捕捉着他落地时微微扬起的唇角。
“瑶瑶的速写本里全是你的丑态。”
文学社社长陈雨薇凑过来时,苏瑶正画到林逸投篮时翘起的尾指,纸页边缘还画着小小的篮球和樱花。
她慌忙合上本子,耳尖却红得比画里的晚霞还要鲜艳。
“别害羞,”陈雨薇往她保温杯里添了勺桂花蜜,“上次校刊留白处你配的插画,那些在篮球场上纷飞的樱花,连中文系教授都夸‘刚柔并济’。”
热水冲开蜂蜜的瞬间,甜香混着窗外飘来的青草味,苏瑶忽然想起林逸递水给她时,指尖残留的篮球皮革的温度。
五月的晚自习总被蝉鸣浸泡。
林逸的课桌在教室最后一排,透过前排晃动的发梢,能看见苏瑶坐在第三组靠窗的位置。
她习惯性用左手托腮,右手中性笔在笔记本上敲出细碎的节奏,偶尔会突然转头,与他的目光在浮动的粉笔灰中相撞,像两尾在月光里摆尾的鱼。
“这次的散文想怎么写?”
某天课后,林逸帮她收拾散落的稿纸,发现每张纸边缘都画着不同形
不沉落的太阳。
第五章:梦想与未来伦敦的雾在2028年的初春化作细雨,林逸站在帝国理工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钙钛矿电池板在雨中闪烁微光。
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震动,锁屏是苏瑶去年寄来的明信片——她站在故宫红墙前,手中捧着新出版的绘本,书脊上烫金的“苏瑶 策划编辑”在雪光中发亮。
清晨五点的实验室,林逸的实验记录本摊开在显微镜旁,某页角落画着极小的速写:苏瑶趴在校对稿上打盹,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阴影,旁边标注着“北京凌晨三点,她总说油墨味像咖啡豆”。
培养皿里的纳米材料在LED冷光下泛着虹彩,像极了她画里那些会呼吸的星辰。
“林博士,稳定性测试数据突破阈值了。”
助手艾米丽递过平板,屏幕上的曲线陡峭上扬,“《自然·能源》的编辑说,您关于‘柔性光伏材料艺术化应用’的论文摘要,是他们见过最有画面感的科研表述。”
林逸摸着稿纸上苏瑶去年随包裹寄来的樱花压纹,想起她在视频里说的:“如果太阳能板能像画布一样美丽,是不是能让科技多些温度?”
此刻他在结论部分写下:“当材料科学遇见光影诗学,冰冷的参数便有了心跳的频率。”
同一时刻,北京东四环的出版社会议室,苏瑶正把林逸寄来的康河芦苇标本夹进《新能源科普绘本》校样。
“这里可以加幅跨页插画,”她用绿色荧光笔圈出文字“太阳能板在屋顶开出花朵”,“让孩子们看见,科技与自然本就是共生的诗。”
主编推了推眼镜:“听说你先生的科研成果能让光伏板变成艺术装置?”
他翻到苏瑶的策划案附录,里面贴着林逸实验室的照片——玻璃幕墙倒映着他调试材料的身影,与她画的《光的方程式》初稿重叠,“这个跨界合作提案,或许能做成现象级项目。”
视频通话在北京时间22:00准时接通时,林逸正在剑桥租住的阁楼布置求婚时的青瓷茶杯。
苏瑶的脸出现在屏幕里,身后是堆成小山的绘本校样,发间别着他去年寄的矢车菊干花。
“今天去见了《流浪地球》漫画版的插画师,”她举起平板电脑,展示分镜稿中用光伏材料做能量核
雏菊同属菊科,却带着更热烈的香气。
当林逸的身影穿过海关闸口,她看见他的风衣口袋里露出半截速写本,边角磨得发毛,正是她大二时送他的牛皮封面款。
“重了。”
林逸的手臂圈住她的腰,比视频里更真实的温度传来,混着实验室特有的消毒水味和长途飞行的疲惫。
苏瑶把栀子花塞进他掌心,指尖划过他虎口的薄茧——那是握试管磨出的,和她握画笔的茧刚好互补。
“剑桥的教授说你像‘把阳光纺成线的人’,”她仰头望着他眼底的血丝,“但你的眼睛还是和初遇时一样亮。”
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面的声响中,林逸忽然掏出个檀木盒。
打开时,康河的细沙里嵌着枚光伏材质的樱花胸针,花瓣边缘能随光线变幻色彩:“实验室新研发的柔性光能膜,做成了我们的定情花。”
他轻轻别在她衣襟,“以后无论多远,看见阳光就像看见我。”
校园西操场的樱花树已换了新枝,却在六月末梢反常地开出几朵晚樱。
林逸和苏瑶坐在老地方的长椅上,看学弟学妹们在气球拱门前拍照——正是当年文化节的同款布置,只是彩色气球换成了他们公司研发的可降解光能气球,在暮色中泛着温柔的荧光。
“记得吗?
你第一次夸我的画,说像‘会呼吸的光’。”
苏瑶翻开随身携带的速写本,最新一页画着现在的他们:林逸穿着科研服,她抱着绘本,脚边蹲着只叼着栀子花的流浪猫,“现在你真的让光有了呼吸,光伏樱花都开到伦敦街头了。”
林逸接过本子,看见内页夹着的老照片:2025年文化节,他站在她的画架前,背后的气球刚好在头顶拼成心型。
“其实那天我不是顺路,”他忽然轻笑,指尖划过照片里她裙摆的褶皱,“是晨宇告诉我,美术社有个画白鹭的姑娘,眼睛比她的画还干净。”
晚风掀起长椅上的报纸,头版头条写着“青年科学家林逸归国,助力‘双碳’艺术化实践”,配图正是他们在剑桥合作的光伏装置——《四季交响》的光能版正在外滩试展,每到夜晚便会浮现出他们初遇时的校园地图。
苏瑶忽然握住他的手,无名指上的婚戒与光伏樱花胸针在路灯下交相辉映:“知道吗?
主编说我们的
白,在机场的求婚,在每一个跨越时区的清晨与深夜:原来所有的分离,都是为了让重逢时的光,有更璀璨的褶皱。
深夜的泰晤士河畔,两人的影子被路灯拉长。
苏瑶的速写本上,新画的《未来》正在风干:两个穿着白大褂与风衣的身影并肩而立,手中的试管与画笔在光的纽带中相触,身后是生长着光伏樱花的城市,和飘着水墨云纹的飞船。
林逸指着画中交叠的无名指,忽然轻笑:“我们的孩子,大概会在实验室玩调色盘,在画室做化学实验吧?”
河风吹过,带来远处大本钟的报时。
苏瑶靠在他肩上,看着河面上闪烁的光斑——那是他们共同编织的光网,从校园的樱花树到跨洋的实验室,从初遇的心动到此刻的并肩,每一道轨迹都在证明:最好的未来,从不是单枪匹马的闪耀,而是两个灵魂带着彼此的星光,在时光里,谱写出永不褪色的,梦想与爱的协奏曲。
第六章:重逢2030年的梅雨季,林逸在剑桥实验室打包最后一箱科研资料。
玻璃柜里陈列着他们这些年的“时光信物”:苏瑶第一次寄来的北京明信片、求婚时的青瓷茶杯、还有那枚始终别在实验服上的鸢尾徽章。
他的手指抚过贴满墙的速写——从伦敦雾中的实验室到北京深夜的出版社,每一笔都是她跨越时差的陪伴。
波音787穿越十二小时时差,舷窗上的云影幻化成苏瑶画中的白鹭。
林逸的公文包夹层里,装着她最新的绘本《光的年轮》,扉页上用金粉写着:“欢迎回到我们的时区”。
想起昨夜视频时,她指着出版社窗外的晚霞:“今天的火烧云像你实验室的光伏板在燃烧,主编说我们的跨界项目‘光能绘本馆’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了。”
手机在滑行时震动,锁屏跳出苏瑶的消息:“穿的是你最爱的浅灰风衣吗?
机场出口的栀子花全开了,像那年文化节的气球。”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银戒,内侧的“光会相逢”在舷灯下闪着微光——那是他们在剑桥刻下的誓言。
首都机场到达厅的电子屏闪烁着航班信息,苏瑶的白衬衫领口别着鸢尾胸针,手中捧着的不是玫瑰,而是一束沾满晨露的栀子花——和七年前他在青岚山采的野
上,林逸寄来的剑桥校徽与她的鸢尾徽章并排挂着,像两枚隔海相望的月亮。
“今天改了八版文案,”她举起画满红圈的稿纸,镜头扫过桌上的鸢尾花瓶——里面插着他从康河岸边采的干雏菊,“主编说我写的绘本推荐语‘有画面在呼吸’。”
林逸看着屏幕里她眼下淡淡的青黑,想起上周她发来的速写:凌晨三点的出版社,落地窗外是国贸的流光,她蜷在沙发上打盹,笔记本电脑屏保是他们在青岚山的合照。
“我今天给导师看了新剪的纪录片片段,”他转动镜头,让她看见贴满墙的便利贴,每一张都记着她提过的“光影细节”,“他说中国龙舟的分水线,像你画里白鹭的尾羽。”
网络忽然卡顿,苏瑶的笑容碎成马赛克。
林逸对着静止的画面数她睫毛的根数,直到她的声音从电流声里浮现:“剑桥的银杏该黄了吧?”
她身后传来同事的轻笑,远处打印机吐出纸页的声音像候鸟振翅,“替我捡片落叶夹在《运动美学》里,要那种边缘带金箔的。”
苏瑶的帆布包永远装着两本速写本:一本画北京的晨昏——胡同里踢毽子的老人衣摆扬起的弧度,地铁早高峰玻璃上重叠的倒影,出版社天台能看见的半个落日;另一本画给林逸,每一页都标注着伦敦时间,画他在实验室煮奶茶时溅到袖口的褐色,画他在图书馆睡着时滑到鼻尖的眼镜。
“你的速写让我的剑桥地图活了。”
林逸在视频里举起贴满她插画的笔记本,泰晤士河上的观光船被她画成游动的鲸鱼,国会大厦尖顶停着只衔着樱花的纸飞机,“今天路过市集,看见卖东方茶具的摊位,店主说这对青瓷茶杯‘像恋人的眼睛’。”
北京初雪那天,苏瑶在景山公园画了幅《双城雪》:左边是故宫琉璃瓦上的雪棱,右边是剑桥数学桥的冰挂,中间用金线勾出两只相触的手——她寄给林逸时,在快递单上写:“雪落时,我们的时差是零。”
十二月的希思罗机场,林逸的行李箱装着晒干的康河芦苇、夹着银杏的笔记本,还有偷偷准备的求婚草图——那是苏瑶三年前在画室画的“理想婚礼”,背景是漫天樱花与蒲公英。
当他看见穿驼色大衣的苏瑶在接机口踮脚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