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城里,惊讶的不止李亨一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均感不可思议,他们只知道皇孙之中只有薨逝的李倓能打,这个叫李倕的又是个什么东西?
听说他在马嵬驿被龙武卫惊吓坠马,让大唐皇室颜面扫地,一个连马都不会骑的皇孙会带兵打仗吗?
皇上真的老了。
跟随李亨一起到灵武的杜鸿渐和李勉、李泌与郭子仪商定,皇上年迈,已无精力平定叛乱收复两京,恢复大唐荣光,他们三请李亨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一登上皇位,李亨便封张良娣为皇后,李倕的生母段良媛为昭仪,封最亲近的身边人,有从龙之功的李辅国为司空,总领军政。
至于李倕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位,兵部郎中杜鸿渐认为皇上应该立刻下旨将十皇子召回灵武,郭子仪、李泌等人以为此时阵前换帅不妥。
李泌认为只要前线有战败的消息传来,再换帅不迟,眼下最重要的是昭告天下,新皇登基,提振将士士气,给沦陷区的百姓们希望。
皇帝深以为然,他准备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帅,李泌为元帅府行军司马。
先收复两京再平叛乱。
搞笑的是李亨登基两个月后李隆基才知道,之前所有奏折全部送到蜀郡处理,一接到李亨登基的消息,李隆基便下令手底下的大臣们赶往灵武侍奉新皇。
这些人大部分对李隆基忠心耿耿,对太子这种篡位的行为深感不齿,如今留守扶风的李倕打了胜仗,这是李隆基的功劳,他们一定要保住李倕的元帅之位。
无论李亨提出什么政策他们都要反对,尤其是在朝堂上沉寂许久的江南华族,他们下定决心要给新皇一点颜色看看。
灵武朝堂大战一触即发。
李亨的皇位尚未坐稳,武功郡的捷报和李倕求兵的奏折从蜀郡送到灵武,朝堂上又是一片哗然,谁能想到一个连马都不会骑的皇子竟然用扶风守备军打败了叛军最精锐的曳落河。
新皇派系大感头疼,如此一来他们没有理由褫夺李倕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而且大批官员自蜀中赶来,贸然行事朝堂上必定乱成一团,很有可能分崩离析。
李亨必须谨慎处理这件事,稍有差池便会出现两个朝廷。
可是李倕是太上皇封的,百姓和诸位官员一定在背后议论新皇有眼不识金镶玉,太上皇慧眼如炬。
这还是李倕第一场胜利,如果他接连获胜,今后自己该如何坐稳这皇帝宝座。
李亨不敢再想下去,心中矛盾极了,他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儿子竟然有此等本领,一定是侥幸,一定是侥幸!只要他兵败立刻撤了他。
这位新皇帝已经被李隆基带入权利的旋涡不能自拔,关中已无险可守,唐军能打的部队已经死光,一旦叛军在关中站稳脚跟,南下夺取江南等地,大唐就真的完了。
深夜,中书侍郎李泌连夜拜访郭子仪,他刚才对关中局势做了一个推演,唐军已经获胜,只要给前线增兵与叛军寻求决战,短期内便可收复西京。
如果前线再败,唐军将士想要再胜叛军收复西京,难如登天,李泌是不同意此时更换元帅的,李倕身为皇子,身份特殊,他来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最合适。
而且他不比广平王,以前是透明人,底子干净,如果他能替代建宁郡王李倓成为新的军方领袖,对他们来说是件天大的好事。
郭子仪听着李泌分析时下局势一言不发,等他说完递过去一封信,这是王思礼写给郭子仪的,上面详细描述了李倕杀伐果决、如何严明军纪,如何训练士兵的,以及武功郡一战的详细过程。
李泌拍案叫绝,军方无论如何都要支持李倕,当今皇帝身为在太子之位上待的太久,疑心重,加上安禄山反叛,日后必定对将军们诸多限制。
这个新冒出来的皇子就是打破限制最好的武器,不但要给他兵,还要给他最精锐的装备,保证他的粮草供给。
郭子仪大笑着看向李泌却不说话,两人多年至交,心意相通,李泌明白郭子仪的意思,皇上曾许诺封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他必须前往军中辅佐李倕。
李泌摆摆手说:“令公不要着急,在下需要一个时机。”
“时机?”
“不错,太上皇八百里加急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捷报和求兵奏折送到灵武用意颇深,他必定还有后招,在下等的就是他的后招。”
郭子仪笑骂:“好你个李长源,过慧易折,别忘了当年的教训。”
“在下永远忘不了,杨国忠那厮死的太过容易,真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李泌舒缓了一下情绪将话题转回李倕身上,“令公打算派多少人给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
郭子仪又拿出一封信,这是今天刚收到的,他将信递给李泌说:“他既然想要赤水军,老夫就调赤水军给他,李长源,别把这位皇子想的太过简单。”
“此话何意?”
“依王思礼所言,这位皇子善于把握战场形势,杀伐果决,洞悉人心,若手中有精兵,他日必定腾空而起,对你我而言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只要他靠着军队走上去,对我们来说就是好事。”李泌看着手中信件坚定的说,“在下非去扶风不可。”
郭子仪看着天花板默然不语,良久才吐出一句:“希望一切能如君所愿,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严防。”
“防什么?”李泌的表情变得微妙起来,“难道令公担心后方有人会泄露前线情报?”
郭子仪凝重的点点头,能率领扶风守备军打成这样,可见李倕的艰难,说不定这位皇子真的是挽救大唐的希望,此时此刻后方不能出纰漏。
===========================
从蜀中赶往灵武的朝臣们陆续到达,原本跟随李亨到达灵武的不过二十余人,朝堂上空旷的叫人心寒,如今一下来了百八十个官员,朝堂上瞬间热闹了起来。
第一日上朝,来自蜀中的官员们,除了老好人尚书左仆射韦见素外,所有人都背对李亨面朝蜀地方向而坐。
韦见素顿时慌了手脚,忙出来向李亨请罪,太常少卿李勉跳出来怒斥这些官员,结果被一句话给噎了回去。
“太子登基可得到皇上恩准?没有皇上圣旨,太子殿下便是篡位。”
李泌笑呵呵的跳出来说:“诸君,此言差矣。”
见李泌出来说话,李亨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去,只听李泌说:“陛下登基乃天命所归,太上皇因为贵妃一事无心朝政,否则也不会让你们赶来灵武,你们看,这是太上皇命人送来的前线捷报。”
诸位大臣不理李泌,依旧朝南而坐,侍奉在李亨身旁的宦官李辅国大怒,太上皇都没说什么,你们出来当出头鸟?他立刻招呼神策军上殿,准备将这些大臣通通抓起来,李亨赶忙阻止。
云麾将军菅崇嗣背对皇帝启奏说:“听闻太子殿下想要撤换天下兵马大元帅,不知可有此事?”
“一派胡言,太上皇慧眼识珠,我大唐又出现一员猛将,大唐幸甚。”
新皇一派的大臣再也看不下去,竟然有这种口气跟皇帝说话,简直活腻了,太上皇因为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才有今日之祸,非要撕破脸皮吗?
一时间朝堂上剑拔弩张,神策军们蠢蠢欲动,尚书右仆射元载不慌不忙的从怀中掏出太上皇的旨意宣读起来。
上面承认了李亨为皇帝,还嘱咐众位大臣好好辅佐,务必要尽快收复两京平定叛乱。
李亨气得牙齿咬碎,元载!你有太上皇的旨意不拿出来,非要仇恨拉满之后才拿出来,今后有你的好也没你的好。
大臣们这才调转方向对着李亨叩拜,他们跪下高呼万岁的那个瞬间,李亨只觉得屁股下面燃起熊熊烈火。
跟着朝堂上陷入一片死寂,李亨一时间不知道该继续上朝还是退朝,只听外面宦官高呼:“捷报!捷报!前方捷报!”
所有人张大嘴巴瞪大双眼看着气喘吁吁的宦官,什么情况?难道前方又打胜仗了?
李亨看完奏折大喜,当即征询郭子仪的意见。
郭子仪建议,从武威调六万赤水军南下,再派安西军中的骠骑大将军李嗣业率领五千陌刀队一同支援前方的李倕,调五万安西军交给李光弼,由他率领从河东方向进军,势必一举收复西京长安。
这番操作彻底将大唐西北边疆最精锐的部队抽空,安西都护府只剩一万安西军驻守,河西走廊一线也只留下少部分兵力,这对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的吐蕃来说是个好消息。
还有那个一直韬光养晦的回纥,这些年他们秣兵历马,回纥骑兵已经独步天下。
以防万一,李泌建议向西域各国发出勤王令,如果回纥肯来则趁机拉拢回纥,请他们日后一同对付吐蕃。
至于河西走廊一带可以先让出去,等叛乱平定再想办法收回来。
大厦将倾,李泌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李亨只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