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选小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作者““昆吾”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叶轩魏忠贤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还是生性淫荡、阴辣狠毒、魏忠贤的对食的人居住在后宫中,是谁都忍不了。“对,我估摸着,陛下也想动手,但找不到理由,我等弹劾,既是削弱阉党的实力,又深得陛下欢心,等事成之后,我们就传出去,也能获得百姓认可,一举三得!”“而且,非后宫之人居于后宫,这是不符合礼法,本就是属于我礼部的管辖范畴,由老夫弹劾正合适,谁都找不到毛病。”“于汴,明日朝会,老夫先弹劾,......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选小说》精彩片段
东暖阁内,崇祯继续完善了大明可持续发展计划。
而宫外一处府邸中,数人齐聚。
如果朝中的人在这里,一定会认出来这些人,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右都御史曹于汴、吏部左侍郎张凤翔等人。
这些人毫无例外,都是东林党的人。
“受之(钱谦益的字),陈德润的事情查清楚了。”
众人精神一震,看着说话的张凤翔。
“陈德润私闯懿安皇后的寝宫意图侵犯,被内操卫队抓住了,陛下龙颜大怒,
昨晚就将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降为指挥同知、值守的指挥佥事许显纯降为镇抚使,罚俸禄一年,廷杖二十,方正化亲自动手,
我们的人从太医院那边打探到两人伤了筋骨,至少一个月无法下床;
陈德润是魏忠贤和王体乾调教的人,负有失察之责,所以才有了早上的那一幕。”
众人眼中满是震惊,陈德润此人他们也知道一些,但没想到竟然胆子大到敢将手伸进后宫之中。
“稚羽(张凤翔的字),消息可靠吗?这种有损皇家颜面的事情,陛下怎么会……”
“这有什么,皇宫里各大势力安插的人还少吗?陛下不这么做,难道我们就不知道吗?
陛下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借这个机会杀一儆百,向我们宣示,确立皇帝权威呢!”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不仅是在敲打我们,更是在敲打魏忠贤。”
“这么说来,陛下是在忌惮魏忠贤了?”
……
一众人讨论着,脸上满是笑容,虽然是在敲打他们,但魏忠贤损失更大,至少锦衣卫表面上的指挥权被干掉了。
阉党的势力被打压了,他们东林党的机会就多了。
刚刚说完事情来龙去脉的张凤翔突然道:“受之,既然陛下有意打压魏忠贤,我们要不要趁这个机会弹劾魏忠贤?”
“不要!”
看着疑惑的众人,钱谦益放下茶杯,慢悠悠道:“陛下刚登基,他是什么脾性我们都不清楚,他到底是不是在拿魏忠贤在试探我们,我们也不清楚,
想弹劾魏忠贤至少不能是我们先来,交给督察院来,只要他们出头,我们就跟着上,
而且,就以昨晚的事情想要扳倒魏忠贤不现实,否则陛下直接动手了,也不至于搞出早上的那一幕。”
“言之有理!”
“果然还是钱公思虑周全,我等佩服!”
“对,如果我们弹劾了,到时候陛下为难,想惩戒有些为难,不惩戒就伤了大臣们的积极性,让陛下难做,后面会给我们穿小鞋的。”
……
“我们不能弹劾魏忠贤,但能恶心他。”
钱谦益又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让众人愣住了,搞魏忠贤的党羽和搞魏忠贤有什么区别?
右都御史曹于汴若有所思道:“受之说的是奉圣夫人吧?”
众人恍然大悟。
奉圣夫人是熹宗的乳娘,按道理是熹宗的长辈,可这和新帝没关系。
让一个没关系的长辈、还是生性淫荡、阴辣狠毒、魏忠贤的对食的人居住在后宫中,是谁都忍不了。
“对,我估摸着,陛下也想动手,但找不到理由,我等弹劾,既是削弱阉党的实力,又深得陛下欢心,等事成之后,我们就传出去,也能获得百姓认可,一举三得!”
“而且,非后宫之人居于后宫,这是不符合礼法,本就是属于我礼部的管辖范畴,由老夫弹劾正合适,谁都找不到毛病。”
“于汴,明日朝会,老夫先弹劾,若是陛下不允许,你就再附和,其余人再跟上,总之,客氏的罪必须得定下来。”
众人点了点头,钱谦益继续道:“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们现在重新将客氏的罪名梳理一下,相应的罪证也再推敲一下。”
“第一,迷惑先帝,先邀上淫宠。”
“第二,迫害后妃,断绝皇嗣。”
……
一直到了很晚的时候,众人才将罪证给梳理完成,看着厚厚的一叠罪证,众人相视一笑,这里的每一条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条都能杀客氏十遍都不够。
“钱公,若是陛下不……许,怎么办?”
兴致正高的众人,脸色突然凝固了,钱谦益低声道:“那就死谏!”
不待众人脸色骤变,又解释道:“新帝登基,手上无可用之人,我们就是,
其次,这些罪证都是实打实的,谁都无法反驳,陛下不可能为了袒护而杀我们,这影响太恶劣了,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众人听完心里猛然松了口气,再次叮嘱了一番后才散去。
第二天卯正时刻(早上六点左右),崇祯还在迷糊中,就被周皇后给叫醒了,一番穿戴洗漱后,崇祯打着哈欠前往皇极门,御门听政。
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在家门前听大臣们汇报工作,而不是在殿内,但皇极门就是殿宇式的宫门,前后大门关上,那就是宫殿。
一路上,崇祯都在吐槽明代上朝的制度和前崇祯,简直跟有病一样。
皇帝五点前就得起床,大臣们更惨,住的离皇宫近的,凌晨三四点左右就要起床更衣,住的远一些的,凌晨一两点就得起床了,五点就得在宫门外排好队。
凌晨两三点起床,到酉正(下午六点)下班,工作时间高达十五六个小时,能有精力处理好才叫怪了。
前崇祯也是,为了挽救大明,天天上朝,这个时间点、这种天气,在床上躺着抱着周皇后不舒服吗?
到了皇极门,六部九卿等等大臣们都到齐了,崇祯坐到龙椅上,众大臣一番行礼之后,王承恩上前。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众大臣站起来后,看着平台上的皇帝,立刻就发现了不一样。
平时平台上除了皇帝外,只有皇帝的随身太监王承恩,可今日在王承恩侧后方竟然还站了一位太监,正是方正化。
更让众人震惊的是,方正化竟然还挂着刀。
要知道,黄极门内,武将都不得带兵器入内,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诸位爱卿,都没有事情要上奏吗?”
“苏茂相、孟绍虞,你们给朕出来!”
刑部尚书苏茂相、礼部尚书孟绍虞从大臣队伍中走了出来,躬身站在崇祯面前。
“苏茂相,你是刑部尚书,掌管大明律,孟绍虞,你是礼部尚书,掌管天下读书人,太祖给了读书人六项特权,你们二人觉得太祖这些优待怎么样?”
刑部尚书苏茂相立刻道:“陛下,太祖此举是让读书人安心读书,学有所成后能报效国家。”
“苏大人所言甚是,太祖此举提升了读书人的身份,也极大的刺激了天下的读书人,是我等读书人的福分。”
礼部尚书孟绍虞附和了一句。
但两人都搞不清楚这个时候陛下提这个做什么。
“读书人可以免交粮,朕听闻有些读书人隐瞒包庇帮别人免粮,借此发财,是不是真的?”
“启禀陛下,此事臣略有耳闻。”
苏茂相有些诧异,这位少年天子是从哪里听闻这件事情的,现在这么问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让自己彻查此事吗?
“空穴不来风,既然你有耳闻,那你就先从国子监开始查起,朕允许你动刑,记住了是南北两雍同时彻查。”
“陛下!”
苏茂相心中一紧,随即道:“大明律有规定,秀才以上读书人犯错,需先通知学生当地的儒学提举司教育,想要用刑,得先撤了他们的头衔才行,是不是先通知他们当地……”
“不用了!”
崇祯打断了苏茂相的话,看向群臣:“神宫监掌印何在?即刻准备香灯、祭祀之物,朕要去向太祖请罪,废除太祖定下的规制!”
崇祯轻飘飘的一句话,如九天之惊雷,响彻所有人的心间,让他们心神巨震。
这一回不仅是地上跪着的数百名集会的学生了,连国子监内围观的学生都满是惊骇之色。
众大臣惊骇过后,瞬间齐刷刷的跪了下去。
“陛下,不可,此乃祖制,岂可随意更改?您就不怕太祖怪罪吗?”
“是啊,陛下,太祖此举是为了免除读书人的后顾之忧,如果废了这些特权,那读书人势必分心,这将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成长,对我大明培养人才不利呀。”
“臣等请陛下三思!”
一众大臣都跪了下去。
崇祯冷冷的看着跪着的众大臣,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他太清楚不过了,无非是为自己后辈着想。
“你们也说了是祖制,那就是我们自家人的事情,晚点朕去太庙给太祖上柱香,太祖总不会跟我一个后辈计较吧!”
我尼玛……
众大臣和国子监的学子们听着崇祯的话,瞬间无语了,怎么这位皇帝不按套路出牌?
“你们口口声声说太祖所定是为了学子们解除后顾之忧,安心读书,可朕却不认为。
你看看这群人,还有心思搞集会、非议朝政,都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若是太祖有知,估计会亲自废了这条规制。”
“陛下,学子们也是为了我大明王朝,而且我大明现在有六十万在籍的秀才,若是因为这几百名贡生的事情,废除了这条祖制,对其他学生不公平,请陛下三思!”
礼部尚书孟绍虞跪下苦苦哀求,他虽然依附魏忠贤,属于阉党一派,能搞东林党的人当然是好。
可他首先是读书人,若是连他都同意陛下废除祖制,那他要被全天下的读书人唾弃,估计暴怒的读书人会将他家祖坟都给挖了。
这个锅他背不动,整个朝臣们都背不动,能背的动只有陛下。
“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你去操心兵部的事情。”
“驿站裁撤了,边关、各地公文、急报如何传送?”
“朝贡礼节、藩属国来京城朝贡如何接待?”
“裁撤的驿卒该如何安置?驿站又该如何自处……”
“做事情都不用脑子想,都拍屁股决定吗?”
崇祯怒了:“别以为朕不知道,你养了个小妾,结果你正妻通过驿站来京知道了,你不反思自己过错,倒是怨恨起驿站来了。”
此言一出,毛羽健心中顿时我艹了一声,此等私密之事,只有几个当事人知道,皇帝是怎么知道的。
其他大臣也是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位毛御史竟然还有这种香艳之事,亏的他们还以为是为国为民,原来是私愤。
“来人,将毛羽健拖出去砍了!”
“将刘懋也拖出去,廷杖二十!”
殿外的锦衣卫立刻将毛羽健拖了出去,大殿内只有毛羽健求饶的声音在回荡着。
崇祯彻底的炸毛了,白水那边六千人就有一成的驿卒、逃卒等等,这要是将驿站裁撤了那乐子就大了。
十万的驿卒中哪怕有十分之一加入民变之中,那朝廷就得出动十万军民去围剿。
外有强敌环伺,抽调九大边军不现实,指望府军,大明就完了。
驿站的任务极重,身体素质绝对是普通难民的数倍,驿卒战力不如边军,但起码能与卫所军不相上下了。
“诸位大人,还有没有上奏的?”
听见崇祯的问话,再加上刚刚毛羽健的事情,众大臣连忙回应道:“臣等无本再奏!”
“你们既然无本,那朕这里倒是有一件事情请诸位爱卿听一听!”
“曹思诚,你身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你来说说,北京外城的难民到底怎么回事?”
不止是曹思诚懵了,大臣们都懵了,天子脚下哪来的难民?
曹思诚很是聪明的没有辩解,立刻跪了下去,道:“臣……臣不知道,臣这就去彻查!”
“不用了!”
崇祯懒得跟他们扯:“朕可以告诉你们,这些难民都是从陕西来的,陕西大旱,颗粒无收,依旧各种杂税,以至民变,
现在整个陕西境内有十数处民变,最严重的白水县已然聚起了六千余人,其中一成是驿卒、逃卒。”
众大臣这才知道为什么毛羽健提到裁撤驿站皇帝会如此暴怒了,这简直是一刀捅进皇帝的心里去了。
提到这个,崇祯就想将这群大臣们拉出去全部砍了。
这场民变处理不好,很可能就颠覆了大明王朝,可这群大臣们此刻竟然还在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
督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下意识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你是在质疑朕吗?”
“要不要朕给你找几个难民来当廷对质?”
曹思诚猛然一个哆嗦,立刻跪了下来:“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如果陕西境内发生此生此等事件,陕西巡按御史为何没有上报?”
“陛下,内阁也没有接到陕西巡抚胡延宴的天灾奏疏、三边总督也没有上报民变之事!”
内阁辅臣张凤来也站了出来,这事儿太大了,他必须得将责任给摘出去一些。
“王承恩,念给他们听听!”
王承恩立刻上前,将陕西巡按御史吴焕的奏折念了一遍。
“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等刚入内阁不知道,情有可原,你是天启六年九月入阁的,这份奏疏是今年八月份上奏的,你总不会不知道吧?”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可陛下说的这四个地方离受灾严重的白水等最远也不过千里,按照百姓们的脚力,大半个月左右就能到了。
问题是,这么近的距离,那边肯定也会或多或少的受灾了,迁过去做什么?
崇祯走下平台继续道:“迁过去的百姓,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大量开垦田地。”
“留在原籍的百姓,也要组织起来,每隔五六里地,在靠近田地的地方修筑一座……湖泊。”
“第三,如果灾民还有多的,那就修路,将陕西到北京、或者到南方的官道给修整一翻。”
崇祯说完的时候,正好站在了皇极殿的大门前,随即一脚迈出,站在了大殿前,看着陕西的方向,满脸的沉重。
他记得自崇祯元年开始,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灾就没停过,陕西百姓过的太苦了。
如果有可能,他是真想全陕的百姓迁出来,可惜现在做不到,也不能做,这么做等于放弃了陕西。
所以,他现在要趁着这个机会提前规划一下,说不定有转机。
众大臣看不到崇祯的脸色,可跟在崇祯身后的王承恩却是看到了崇祯脸上的沉重,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皇爷背负的太多了。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崇祯才回到皇极殿内,看着群臣满脸的疑惑,当即问了一句。
“怎么,朕刚刚说的你们都没有听懂吗?”
“陛下,恕臣等愚笨!”
众大臣对视了一眼后,内阁辅臣施凤来站了出来。
“陛下,修湖泊后,河网密布,涝能排,旱能灌,修路方便运输和行走,这些臣等都能理解,可您的第一条是开垦荒田,臣等有些困惑。”
受灾区大把的荒地不去开垦,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开垦,这事怎么看都是脑子有坑的决定?
“这事朕自有用意,照做就是了。”
崇祯说的四个地方,在后世的时候,以出产土豆闻名,被评选为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
这个时候的土豆和红薯也只是在南方地区有种植,而且也只是小范围的尝试,成品都是富贵人家的桌上的产物。
他现在让人去开垦荒地,就是为了给明年宋应星的大面积种植做准备,士绅、宗室手里的田地暂时搞不到,自己开垦总行吧。
到时候亩产二三十石的土豆丰收了,运输是个大问题,现在先把路修起来。
若不是现在时间和银两限制,他都想将水泥搞出来,从京都到各省府给贯通了。
“陛下圣明,此举既能让百姓有事情干,不再胡思乱想,也能增加田地,
还能增加水利工程防患未然,更能分散难民不给他们重聚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能省出很大一笔费用,一举五得,陛下英明!”
施凤来称赞完后,众大臣直呼马屁精,但也都跟着喊了起来。
不得不说,崇祯的以工代赈是个好主意。
大灾之下,颗粒无收,干活就能能吃饱饭,吃饱就能活下去,出点力气算什么。
“薛凤翔,修路、挖湖泊交由你工部负责,湖泊朕有两点要求,一是便利,二是安全性,若是发生了大坝决堤,朕就将你埋到大坝中祭天。”
“郭允厚,开荒的事情由户部负责,开荒的时候注意选择位置,不要破坏深林,可以慢但绝对不能敷衍,每开出一亩都能立刻就能种植。”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果然群臣都安静了下来。
又是半个时辰后,崇祯醒了过来,径直到了皇极殿,看着要行礼的群臣,崇祯道:“免礼,说结果!”
“陛下,臣等商议了一下,还是觉得孙承宗和袁可立更符合条件,但群臣在二人之间也各有倾向,现在群臣中选孙承宗的站右边,选袁可立的站左边。”
“今日上早朝的大臣共计69人,选择孙承宗的有27人,选择袁可立的有42人,请陛下圣裁。”
崇祯看了看左右两边的群臣,嘴角挂着一丝不可捉摸的笑意。
阉党一派的人全部选择了袁可立,而东林党一派的人则是选择了孙承宗,武将勋贵中则是大部分也选择了袁可立。
对于这个结果,崇祯没有丝毫的意外,因为孙承宗就是被阉党排挤走的,肯定不希望孙承宗再回朝堂的。
武将勋贵选择袁可立则是因为孙承宗督师蓟辽,辽东的十几万的将士基本都是他拉起来的。
阉党和武将勋贵自然不希望一个能掌控兵权的人回来了,这样他们会压力大增的。
而东林党选择孙承宗,则是想拉拢孙承宗,阉党将孙承宗划入了东林党中,
可人家压根就不是,他持的是中正之心,为的是大明王朝。
不管东林党、阉党和其他人打的什么算盘,只要两人中有一人回朝,那自己的目的都算是达成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选择好了,那就确定为袁可立为此次陕西钦差大臣吧,
朕记得南都在袁爱卿离任后以子枢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那朕就再加中极殿大学士,待赈灾结束后入阁参预机务,内阁即可拟旨吧。”
崇祯此言一出,群臣瞬间安静了下来,施凤来懵了。
其他头衔都好说,可大学士这可是内阁的职位了。
大明王朝设有四殿二阁,分别是中极殿(华盖殿)、建极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
各殿阁之间没有等级之分,首辅和次辅、辅臣是根据兼任的职务区分,所加大学士只关系到上朝时列队的位次,是一种尊荣。
例如被刚刚干掉的黄立极,加了文渊、武英、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虚职),他就是首辅。
如果崇祯没有任命新的首辅,那么身为中极殿大学士施凤来就会顺次接替黄立极成为新的首辅。
可现在袁可立加了中极殿大学士,再加钦差以及离任前的头衔,那就是妥妥的首辅了。
到手了鸭子飞了,怎么能不让他郁闷。
“怎么?施爱卿有意见?”
“臣没有意见,臣领旨!”
被崇祯点名的施凤来瞬间有了回应,随即道:“陛下,臣记得袁大人于天启七年八月份三上疏辞,自此绝意仕进,这……”
“无妨,朕修书一封,陕西大灾,朕相信袁爱卿不会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的。”
群臣中有部分人心中满是不屑,皇帝毕竟还是年轻呀,拿大义压袁可立,这可算是打错了算盘。
若真是如此,大明如此的情况之下,他就不会绝意仕进,而是力挽狂澜了。
崇祯自然不知道群臣的想法,而是继续道:“诸位,刚刚咱们谈了调兵、调粮、百姓信不信的问题,解决最后一个粮不够百姓会不会再造反的问题,陕西大灾事宜就算是定下了,关于这一条,诸位有何良策?”
群臣相继摇头。
从现在来看,粮食不够,这是必然的问题,等到粮食不够的时候,势必还是会激起民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