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酒花文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铁骑:我为永乐打天下 番外

大明铁骑:我为永乐打天下 番外

二歪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片刻后高阳郡王朱高煦、丘福等人已然引领千余人到在燕京南城门下。守城千总却是朱棣旧部老将军唐云。唐云在城上得报小王爷朱高煦快马前来,立时在城墙上探出头来。“小王爷,何以引兵至此?”朱高煦端坐马上高声答道:“伯父明鉴,张昺、谢贵二人构陷父王谋反,而且还想对父王不敬,此时已被小侄正法!”“人头便在此处!”言毕之时将张昺、谢贵二人人头高高举起。唐云见势哈哈大笑:“这两个狗官平日便在这北平城中作威作福,今日被小王爷斩杀当真是大快人心!”朱高煦道:“还望伯父行个方便打开城门,也好令城外的诸位叔伯能够进入城中保我父王无恙!”唐云朗声道:“这个自然!”随即着令手下落下吊桥,开启城门。未过多时,便有一队精骑快马而入,为首者却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将,正是...

主角:朱高煦谢贵   更新:2025-04-01 15:2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高煦谢贵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铁骑:我为永乐打天下 番外》,由网络作家“二歪”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片刻后高阳郡王朱高煦、丘福等人已然引领千余人到在燕京南城门下。守城千总却是朱棣旧部老将军唐云。唐云在城上得报小王爷朱高煦快马前来,立时在城墙上探出头来。“小王爷,何以引兵至此?”朱高煦端坐马上高声答道:“伯父明鉴,张昺、谢贵二人构陷父王谋反,而且还想对父王不敬,此时已被小侄正法!”“人头便在此处!”言毕之时将张昺、谢贵二人人头高高举起。唐云见势哈哈大笑:“这两个狗官平日便在这北平城中作威作福,今日被小王爷斩杀当真是大快人心!”朱高煦道:“还望伯父行个方便打开城门,也好令城外的诸位叔伯能够进入城中保我父王无恙!”唐云朗声道:“这个自然!”随即着令手下落下吊桥,开启城门。未过多时,便有一队精骑快马而入,为首者却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将,正是...

《大明铁骑:我为永乐打天下 番外》精彩片段


片刻后高阳郡王朱高煦、丘福等人已然引领千余人到在燕京南城门下。

守城千总却是朱棣旧部老将军唐云。

唐云在城上得报小王爷朱高煦快马前来,立时在城墙上探出头来。

“小王爷,何以引兵至此?”

朱高煦端坐马上高声答道:

“伯父明鉴,张昺、谢贵二人构陷父王谋反,而且还想对父王不敬,此时已被小侄正法!”

“人头便在此处!”

言毕之时将张昺、谢贵二人人头高高举起。

唐云见势哈哈大笑:“这两个狗官平日便在这北平城中作威作福,今日被小王爷斩杀当真是大快人心!”

朱高煦道:“还望伯父行个方便打开城门,也好令城外的诸位叔伯能够进入城中保我父王无恙!”

唐云朗声道:“这个自然!”

随即着令手下落下吊桥,开启城门。

未过多时,便有一队精骑快马而入,为首者却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将,正是燕山左护卫指挥使张玉!

张玉端坐马上,“小王爷,王爷殿下可还安全?”

朱高煦答道:“多谢伯父挂念父王无恙!”

张玉点头,“这张昺、谢贵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胆敢对王爷不敬!”

“幸得张信兄弟念及旧情,不然的话只怕后果不堪设想!”

张信端坐马上微微一笑:

“老帅言重了,王爷千岁洪福齐天即便没有我张信同样能够逢凶化吉!”

张玉哈哈大笑,“诸位兄弟无需多言,我等尚需接应诸位兄弟进城!”

原来昨天夜里朱棣接到张信报信随即便已飞鸽传书,通知了驻扎在燕京城外的一众燕北旧部。

驻守各部的燕北诸将得知燕王有难立时返回燕北前来护驾。

此时各路军马已然到在燕京城下。

朱高煦接上丘福、张玉再加上唐云的南门守军,张信的一众亲兵,此时队伍已有五千之众。

且这五千多人之中又有丘福、张玉所率领的燕山中护卫、左护卫四千之众。

如此一来再行前去抢夺燕京城其余的两个城门实在是轻而易举。

不过半日燕京九门便已尽数被朱高煦所率领的燕北士卒攻下。

燕山右护卫指挥使朱能等一众燕北骁将已然尽数进入城中。

朱高煦并燕北诸将一并赶往王府复命。

燕王朱棣见一众亲信尽数到来心中大畅。

“诸位兄弟辛苦了!”

张玉道:“王爷言重了我等兄弟未能为王爷分忧着实有愧!”

朱棣哈哈大笑:“诸位兄弟远道来援,小王愧不敢当!”

此时朱棣身后穿着黑色袈裟的老和尚言道:

“此时我等虽已助王爷拿下燕京九门,然而燕北腹地之中尚有数个城池落在他人之手。”

“我等不得不防,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我等需尽快予以收复,免得日后有变!”

朱棣点头:“禅师所言极是!”

这穿着黑色袈裟的老僧法号道衍,原名姚广孝乃是朱棣身边第一谋臣。

燕王对其甚为倚重,每遇不决之事皆与之商议,而且言听计从。

此时闻听道衍和尚出言,立时依计从事:

“诸位兄弟不知哪位愿望?”

以那燕山三卫指挥使为首的燕北诸将各个身经百战,都是那悍不畏死之人。

此时闻听朱棣有意分兵行事,只当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于是一并躬身:

“我等诸人悉数听从王爷调遣!”

燕北枭雄手捋胡须哈哈大笑:

“如此最好,诸位兄弟听令……”

一番分派之后张玉、朱能各有去处,分别率领所部前往攻打各自州府。

而朱棣则亲自率领丘福的燕山中护卫攻打燕北咽喉居庸关。

此一战更是命燕北大将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谭渊与高阳郡王朱高煦为正、副先锋率领燕山中护卫健卒五千先行开拔!

朱高煦得此将领心中自是欢喜:

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中终于到了!

既然天赐良机,得意再活一次,岂还能唯唯诺诺的苟延残喘?

这一世我定要搅得这大明江山地覆天翻。

这一生我定要争得夺嫡立储,登基大宝!

逆天改命,不再做那死得不明不白的烤乳猪。

而要做那富贵至极,统携四海八方的大明天子!

是那世间生灵尽数跪拜在我的脚前!

随即与谭渊点齐人马直补居庸关!

七月初八朱高煦、谭渊二人率领五千燕山中护卫精锐之师到在居庸关城下列开战阵。

一众士卒高声叫骂激那守关兵将出城来战!

居庸关守备将军徐辉此时已得燕王起兵之信,正在守关备战。

今日却见一队不过区区五千人燕军到在关下讨战,心中不免愤然:

不过区区五千乌合之众,却也敢在关前耀武扬威,当真不知死活!

随即传令打开关门,守备将军徐辉亲自率一万亲兵,列阵关前。

一时间疆场之上疾风卷起,飞沙四起,马嘶人沸,枪戟如林!

朱高煦眼见官军出关列阵不免冷笑:

“这居庸关守将欺我人少,竟然胆敢开关列阵,当真不知死活!”

“如此看来我与谭叔叔大功得立!”

谭渊倒提金背砍山刀言道:

“世子切莫掉以轻心,那徐辉旧居平南将军宋忠帐下也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悍将!”

朱高煦哈哈大笑:“叔父,且为侄儿观敌掠阵,小侄这便去抢头功!”

“我若得手叔父引兵夺关!”

谭渊闻听此言只觉眼前这位世子殿下未免口气过大,心中虽有不悦,却仍抱拳施礼。

“世子爷一切小心!”

朱高煦一声断喝催马向前。


五千燕山中护卫张弓搭箭,四十五度斜指半空。

谭渊手中长刀一指,高声断喝:

“放!”

身后马队之中五千弓弦齐响!

“砰”的一声,五千箭矢直冲天际,黑压压一道近乎完美的抛物线划破天际。

随即便化作一阵遮天蔽日的箭雨落向大明军马。

顷刻之间当场之上不知有多少精骑中箭落马,一时间人喊马嘶,明军阵便已乱做一片。

宋忠端坐中军冷哼一声,“宵小之辈不过此等飞矢落石之计尔尔!”

“传令中军迎敌,左右两翼包抄!”

身后旗排官立时摇动令旗。

前方军马立时而动,中路军马提马向前。

左右两翼催马狂奔,径直便向燕军袭来。

顷刻之间两军相距离便已不足百步!

谭渊催马之时,手中长刀高举。

“百步齐射放!”

又是“砰”的一声五千弓弦同时而响,顷刻间又是一阵箭雨落下。

大明骑兵之中又是一阵惨叫之声。

谭渊手中长刀一指“弟兄们冲!”

五千燕北精骑立时背弓身后,手中刀枪并举齐声断喝:“杀!”

五千精骑一并策马向前。

直至此时燕北铁骑方才进入大明骑兵的射程范围。

明军之中同时张弓,“嗖、嗖、嗖”也是一轮箭雨向着燕山中护卫五千铁骑身上落下。

却不成想燕山中护卫的五千铁骑竟然齐刷刷地从背后取出一面直径二尺有余的圆盾来。

原来燕北兵马常年与蒙元残部交战,因而所选铁骑皆是那能骑善射之人。

而朱高煦所带领的燕山中护卫更是燕北三卫人马之中精锐中的精锐。

因而为了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对抗蒙元的急马快箭,每人身后都配备了专门防御弓箭的盾牌。

此时眼见着大明兵马的一轮齐射立时将盾牌举过了头顶。

因而哪怕明军落矢万支,对于一众燕山中护卫的伤害实在是微乎其微。

然而更加致命的是大明军马的这一轮齐射刚刚结束,燕山中护卫的五千铁骑便已冲到面前。

众人手中弓箭刚刚抛下,还没来得及换上刀枪,燕北铁骑手中那一刚刚丈余长的长枪,便已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刺到一众大明铁骑的面前。

管你是人是马,但凡挡在前面的举枪便戳。

“噗、噗、噗、噗、噗”

顷刻间一排排的大明精骑便已尽数落下马去。

即便有那侥幸未死的,等待他们的却是那一柄柄明晃晃急劈而落的马刀与那成千上万只奔腾而来的马蹄!

惨叫、哀嚎,呻吟,所有的一切在这万马千军之中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无尽的杀戮绝不会顾惜弱者!

一马当先的谭渊手中九尺长金背砍山刀舞动开来,凡是挡者尽数落马!

一阵猛冲之后距离前面那迎风抖动的金字帅旗已然不过百丈之遥。

然而此时大明军中左右两翼的骑兵已然包抄到了燕北精骑的身后,如果再有片刻时间便要将这五千燕山中护卫围在当中。

届时任由燕北铁骑再怎么骁勇若是落入重围之中只怕也难以脱身。

谭渊见此情形高声断喝,“弟兄们随我向西突围!”

言毕之时调转马头,向西便走。

手中九尺长金背砍山刀,急急舞动,所过之处一众大明骑兵尽数坠于马下。

当真可谓马快刀急,骁勇异常。

冲入大明军中便似虎入羊群一般,挥刀劈出,竟无能敌一合之将。

身后数千燕山中护卫在他的带领之下亦是各个骁勇,顷刻之间便已冲到包围圈边上,显然过不多时便将突围而去。

宋忠策马山坡之上眼见谭渊如此骁勇,竟然即将率领燕北铁骑突围而去,心中不免愤然。

“战阵之中那是何人?怎的如此骁勇?”

身边将佐答道:“此人乃是燕北朱棣身边上将,谭渊!”

宋忠藐目:“什么?此人便是号称排在燕山三卫使之后燕云第一骑吗?”

身旁将佐不免面面相觑。

“回禀都督正是此人!”

宋忠一声冷哼:“什么燕山三卫使,燕云十八骑,在本都督看来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想在本都督面前耀武扬威,这个什么谭渊还差得远呐!”

“来人呀随本都督去会会这个什么他娘的横行燕云十八骑中的第一人!”

言毕之时,便欲催马上前。

身旁一名偏将急忙劝阻:“都督您乃万金之躯切不可轻举妄动!”

“这小小的一个谭渊不过区区六品小将怎能烦劳都督出战?”

“不若由末将代劳!”

宋忠点头,“那便由你代本都督取了这厮首级,也好给这一众燕北反贼开开眼界,省得他们在那里自吹自擂,不知天高地厚!”

偏将于那战马之上抱拳拱手,“都督稍后,末将这便前去将那贼将斩于马下!”

言毕之时,引身后一队精骑快马而出,穿过战场便直奔于那万马军中往来冲杀的谭渊扑来。

那横行燕云十八骑中的第一人谭渊于万马军中眼见敌军阵中一队精骑快马而至。

为首者一名偏将盔甲鲜明,耀武扬威,便已猜出定是奔着自己来的。

于是调转马头相应而上。

策马之时一众大明军马立时闪避两旁,战阵之中便已为这两员骁将让出通道。

两军数万军马齐声呵斥。

大明军阵之中更是鼓声大作。

骄阳之下,两位大将策马如风。

手中大刀只舞得“呼呼”作响。

顷刻间两道烟尘汇聚一处谭渊手中九尺金背砍山刀急劈而落!

“叮”的一声脆响,刀头碰撞之处万点金星闪烁。

大明偏将一声闷哼,手中大刀飞出丈余,口中呕出一口鲜血,随即便已坠于马下。

谭渊背刀身后,提缰之时,胯下乌骓马一声长鸣,人立而起。

大明偏将倒在地上,尚未起身,却见一双铁蹄,高高抬起,随即重重落下。

“砰砰”两声便似千斤落在胸口那里还有半口气在!


高阳郡王朱高煦提着张昺、谢贵二人的人头来在王府之外。

却见一众士卒仍将那燕王府围得水泄不通。

弓张弦,刀出鞘,一杆杆映日生辉的丈余长枪,指向燕王府的大门。

朱高煦将张昺、谢贵二人的人头举过头顶,高声断喝:

“此二贼大胆妄为构陷我父王,现已伏法,尔等还不速速投降?”

张昺、谢贵所率领的一众士卒眼见二位主将已死那个还敢妄动?

此前一直守在燕王府大门外的张信眼见燕王得势心中自是欢喜。

昨日自己当真没有白来报信,燕王殿下非但大难不死,还将张昺、谢贵枭首示众。

想来日后若是能够得承大统,那我张信起不是最大功臣?

心中欢喜之时便已于坐马上高声断喝:

“张昺、谢贵假传圣旨,构陷燕王殿下!”

“此时二贼已然伏法,尔等还不速速乞降,以求将功补过!”

堵在燕王府门前的一众士卒眼见三位主将两死一降哪个不想活了,还敢造次?

加之士卒之中多位燕北子弟,对于这位陈兵燕北,屡战残元的燕王朱棣心中满是敬意,本便不想与之为敌。

此时又见其已得势,心中高兴还来不及那!

于是齐刷刷的在朱高煦的脚前跪倒一片,齐声高呼:

“我等受贼人蒙骗,有负王恩,此时已然悔过。”

“我等众人皆愿听从小王爷差遣,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朱高煦看着跪拜在自己眼前的一众将士心中暗想:

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不久的将来我要让天下所有的人全部跪在我朱高煦的脚下!

高阳郡王志得意满之时高声言道:

“张叔叔,父王令我等收复九门接应城外的诸位叔伯进城!”

张信端坐马上,抱拳拱手,“末将领命!”

朱高煦飞身马上,引一队士卒便往东门而来。

朱高煦与张信二人率领身后百余骑策马东来,迎面却遇见一支马队疾驰。

朱高煦远远的便已看出那为首之人正是北平巡城将军王欢,此人乃是谢贵亲信。

此时巡城至此正是有心前往王府助那张昺、谢贵一臂之力。

朱高煦与张信并马而行,低声道:

“此时城中尚且不知张昺、谢贵已然伏法,未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本世子这便快马斩之!”

张信点头,“一切全听小王爷安排。”

正在说话之时两队人马在十字街头相遇。

王欢勒住坐骑,凝视张信:“两位大人正在行事,张将军何以至此?”

张信尚未答话,身后朱高煦却已策马抢出,“宵小之辈还不受死?”

说话之时便已策马而至,手中龙鳞金刀疾驰而出。

那王欢只见眼前的朱高煦便似一阵疾风般马快刀急转瞬即至,正在惊愕惊愕无比。

尚且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却已被一股炙热刀锋裹挟其中。

“咔嚓”一声脆响,王欢的上半截尸身便已落在尘埃。

而下半截身子却还端坐马上,摇摇未倒。

朱高煦提缰之时胯下白马一声,长鸣人立而起。

落蹄之时那一双重逾千金得铁蹄正踏在了王欢的半截尸身之上!

“噗嗤”一声。

什么肠肚心肺,立时飞出散了一地。

高阳郡王一手提刀,一手举起张昺、谢贵的人头高声断喝:

“此二贼构陷我父王谋反,出于无奈我父命本王将此二人就地正法!”

“尔等皆为我燕北士卒,此时可愿随我父共谋大事?”

王欢身后军马自然多是燕北子弟心中自然惦念着燕王朱棣的好处,只是身为士卒不敢违抗军令,这才跟在王欢身后。

此时见张昺、谢贵、王欢均已殒命自然要跟着朱棣父子混饭吃。

于是王欢身后那一队精骑立时在马上举起手中刀枪,振臂高呼:

“我等兄弟愿跟随王爷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我等兄弟愿跟随王爷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朱高煦端坐马上哈哈大笑:

“诸位弟兄这便随本王打开城门迎接诸位叔伯进城!”

一众精骑齐声响应,朱高煦与张信二人率领着数百精骑策马向北。

未过多时众人便已到在燕京北城城下。

却听闻喊杀之声此起彼伏,城上士卒张弓搭箭,正对着城下射去。

张信策马城下高声叫道:“速叫守将前来答话!”

片刻后城上守将张昺亲信孙晓在城垛之后探出头来,见张信引兵到来高声断喝:

“张将军,不知张昺、谢贵二位大人如何了?”

张信答道:“二位大人已然成事,此时命末将前来相助。”

孙晓道:“如此最好,此时反贼丘福正在攻城,还请张将军登城助战!”

张信点头随即带领身后精骑,顺着马道催马上城。

片刻后张信等人登上城头,孙晓快步迎上,却在人群之中瞧见了张信身后的朱高煦不由得顿时一惊。

直到此时方才醒悟,此中有诈,伸手指点:

“张信,这贼子怎会在你队中?”

朱高煦一声断喝,“大胆贼子竟然胆敢与本王不敬!”

说话之时策马向前直取孙晓。

孙晓急忙惊呼:“快快将这乱臣贼子拿下!”

身旁一众亲兵立时上前阻挡。

然而朱高煦金刀快马却已冲到近前,手中金刀所指,一众寻常士卒自是难以抵挡。

片刻间便已将孙晓亲兵杀得残肢断臂散落一地。

孙晓眼见朱高煦来势凶猛自是不敢迎战转身便走。

未出五步,便已被朱高煦策马赶上。

高阳郡王手中金刀急劈而落。

“噗”的一声血光飞溅之时,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便已被朱高煦戳在刀尖之上。

朱高煦高声断喝:“孙晓已死,尔等还在做何顽抗?”

城墙之上的一众士卒眼见朱高煦马快刀狠,犹如天生杀神一般,那个不怕?

又见张昺、谢贵并孙晓均已丢了脑袋自是不会再行抵抗。

于是众人纷纷弃了弓箭,跪地乞降。

张信此时也已经快马赶至,指挥手下士卒推动碾盘将吊桥放下。

朱高煦并张信二人下了城去,打开城门。

城外一队精骑策马而入。

为首的却是一位年近四旬的金甲战将,正是燕山中护卫指挥使丘福。

在他身后的两员玄甲大将各提刀枪,乃是燕山中护指挥佥事谭渊、肖斌。

三员骁将到在朱高煦身前一并抱拳,丘福道:“多谢世子助我等入城!”

平日里这燕山中护卫丘福与朱高煦私交最好。

且因而即便这朱棣长子朱高炽才是燕王世子,然而丘福却是不以为然仍称呼朱高煦为世子。

一来是显得尊敬,二来也许是带着几分期许。

而朱高煦对于丘福口中的这声世子却也并不排斥,毕竟自己是要干大事的!

今后便是叫自己一声太子爷也未可知,此时叫一声世子又有什么?

因而便只微微一笑:“丘叔叔言重了!”

丘福问道:“王爷殿下现在可好?”

“父王正在王府之中恭候丘叔叔大驾!”

丘福哈哈大笑,“世子殿下我们这就赶往其他城门,助各位兄弟入城!”

朱高煦道:“如此最好!”

言毕之时朱高煦并丘福、张信等人率领燕山中护卫一众精骑策马直奔南城而来。


横刀立马于燕军阵前的谭渊眼见着先是敌军主将落马,而后又是帅旗被毁,知事已成。

手中金背砍山刀高高举起。

“小王爷勇武过人,万夫莫当,我等这便随着小王爷来抢头功!”

“弟兄们冲呀!”

一声断喝之后催马向前便第一个向着官军阵营冲了过去!

身后一众燕山中护卫精锐眼见朱高煦、谭渊煦二人率先冲锋,各个精神抖擞,紧跟在谭渊马后向前便冲!

五千燕北精骑,一并策马,便似潮水般向居庸关前的官军涌去。

徐辉眼见燕军袭来,立时高声断喝:

“弟兄们上呀!”

“给我顶住!”

居庸关守备一声令下,身后一万大军本应同步向前。

然而官军阵中却只有中军阵中却只有不过千人上前厮杀。

只因军中帅旗已倒,左右两翼一众将校不知进退所至。

片刻之后左右两翼的队伍见中军出战这才知晓徐辉传令出战。

于是急忙向前。

然而此时谭渊已然率领燕山中护卫五千铁骑冲到面前。

燕山三卫久居燕北,在燕王朱棣的带领之下曾经多次与蒙元残部于草原、大漠交战。

当真个个骁勇强悍,人人能骑善射。

此时结阵向前,威力更是惊人。

而对面那一众官军阵型未稳,如何能够抵挡住?

五千精骑呼啸而至,百步之外人人张弓。

“嗖、嗖、嗖”一轮箭雨落下。

一阵哭爹喊娘的惨叫声中官军原本就未成型的阵型更是大乱。

一众官军纷纷避让,幸得一众藤牌手快步而出,前来遮挡箭雨。

然那百步之距转瞬即逝。

顷刻间五千精骑便已冲到眼前。

一排排丈余长枪挺在马前。

远远的却见那寒光凛凛的枪尖上映着骄阳,光彩夺目,径直向一众官军身上戳来!

大明官军刚刚避过一轮箭雨,此时阵型未定,如何能敌这五千铁骑的迅猛冲击?

马踏惊雷之时便已有一排排的士卒倒在燕北铁骑的枪尖之下。

便是未死却也抵挡不住那数千铁蹄的践踏。

顷刻间哭爹喊娘的惨叫之声此起彼伏。

马队之中,朱高煦第一个策马敌阵,手中龙鳞金刀急急挥舞,阵阵凛冽刀锋疾驰而出。

但凡挡者尽数落马,非死即伤。

大明将官只见这位燕小将,神武异常当真好似杀神转世,心中怎能不怕?于是纷纷避让。

徐辉更是惊愕,于是急忙在身边亲随手中抢过一张强弓,拉弓满月,对着两军阵前的朱高煦便是狠狠一箭!

“嗖”的一声,狼牙箭疾驰而出,直奔朱高煦心窝射来!

朱高煦端坐马上,只觉寸铁阴风呼啸而至。

抬头之时却见一支快箭射向自己。

藐目之时,周身上下天罡真气迸发而出。

“呼”的一声,一团金焰便已将那高阳郡王包裹其中。

“叮、叮、叮”三支快箭落在朱高煦护体真气之上具不能过,尽数坠落于地。

朱高煦一眼望去,却见徐辉正立在地上张弓激射射。

朱高煦于胯下坐骑之上悬身而起,化作一道金光径直向徐辉扑去。

官军将校急忙上前阻拦。

高阳郡王手中金刀,连连挥斩。

凛冽刀锋立时间编织成一片刀网疾驰而出。

所过之处一众明军尽数坠马。

须臾间朱高煦便已落身徐辉面前。

此时这位高阳郡王已是只身闯阵。

身前身后一众大明官军手中刀枪并举一并向其冲来。

朱高煦手中金刀紧握,身形盘旋之时一道凛冽刀锋疾驰而出。

当场之上飞沙走石,金光闪烁。

一阵虎哮龙吟之声过后,朱高煦周身三丈之内一众官军尽数殒命!

地上残肢断臂,散落一地,死者已矣,伤者却还倒在地上不断呻吟。

徐辉向眼前这银甲红袍小将看去。

但见其虎目狼眉,不怒自威,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惊惧。

伸手指点:“你是何人?”

朱高煦冷哼一声,“朱高煦!”

徐辉顿时一愣,痴痴傻傻的重复道:

“朱高煦!”

“你,你是那反贼朱棣的二儿子,高阳郡王?”

朱高煦冷哼一声,“宵小之辈此时竟然还敢污蔑父王,当真该死!”

言毕之时身形一晃便已径直向徐辉冲来!

徐辉弃了弓箭,擒刀在手。

虽然心中早已惊惧不已,然此时已是你死我活的拼命之时唯有一声断喝:

“胆大贼子,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说话之时飞身向前,手中长刀疾驰而出。

两道光华交错之时金光闪烁,刀锋呼啸。

“噗”的一声闷响,殷红飞溅。

徐辉人头牵着一条血线已然飞起五尺有余。

那颗血西瓜尚未落地之时,朱高煦已然悬身而起,一把抓在手中。

朱高煦将徐辉的人头举过头顶高声断喝:

“徐辉已死,尔等一众宵小若是仍不乞降,这便是下场!”

居庸关下万千明军之中虽有徐辉亲信,然而驻守在这居庸关下的多数是燕北子弟其中不乏此前曾经跟随朱棣远征蒙元残部的兵丁士卒。

此时众人眼见这位燕北小王爷手中人头紧握,犹似杀神一般晓勇怎能不怕?

明军之中立时有人跪拜于地。

“小王爷下明鉴,我等于此受命于人,实在不敢有违将令,此时小王爷下到来便是活了我等性命!”

“小王爷明鉴,我等自然愿意跟随王爷千岁左右将功补过!”

朱高煦闻听此言手中金刀高举,哈哈大笑。

“诸位兄弟随我一并冲入关内!”

万千大明官军闻听此言立时欢呼雀跃,众人分列左右为朱高煦与谭渊二人让出一条通道。

朱高煦、谭渊二人策马向前,冲过大明军阵,径直向居庸关中冲去。

身后五千燕山中护卫铁骑,并新得官军万余人,紧随其后冲向居庸关。

城头之上的一众守军早已见得徐辉战死,上万同袍临阵倒戈。

而且由于事发突然,吊桥还未升起,朱高煦、谭渊等人便已率领那五千燕山中护卫铁骑冲过了护城河。

如此一来关上士卒已然无险可守,想想自己城上虽尚有万余人,然而却又如何抵挡得住这天神一般的燕北小王爷?

于是城墙之上一众守军却也不再抵抗。

更顷刻之间朱高煦、谭渊二人便已率领一众燕北精骑穿门而过,进入了居庸关中。

身前身后一众士卒尽数跪拜于地。

“我等兄弟恭迎世子殿下到来!”

“诸位兄弟皆愿听命世子殿下与王爷千岁,共谋大事!”

朱高煦闻听此言,心中大喜,提缰之时,胯下坐骑人立而起!

银甲、金刀,耀日生辉,大红披风迎风而舞。

志得意满之时哈哈大笑。

正在此时却见一名七品把总快步而来,跪拜马前。

“启禀殿下怀来都督宋忠率领数万大军由北而来,此时逼近关下!”


大明,建文元年,七月初四。

燕京城,燕王府。

身穿团龙蟒袍的朱高煦倒背双手立在天井之中。

十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

一道闪电劈落在了这位明太祖洪武大帝之孙,燕王次子的身上。

从此这位被敕封为高阳郡王的少年便拥有了前世今生两份的记忆。

与此同时还获得了一个金手指:白虎武魂!

此后十年的时间里这位高阳郡王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名身材高挑,相貌英俊的少年

十年的时间里朱高煦依靠这个白虎武魂使自己过目不忘,纵览群书。

十年的时间里朱高煦依靠这个白虎武魂勤加苦练,修出了一身天罡真气,勇武过人。

这个被上天眷顾的穿越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将自己的修为达到了超越寻常武夫的御剑之境。

而当今坐在龙椅之上的建文皇帝乃是洪武大帝的皇太孙。

只因为他老子原太子朱标运气不好,还没等到荣登大宝便已一命呜呼。

因此这大明帝君的宝座就隔辈传到了皇孙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这位刚刚弱冠之年的小皇帝对于自己那些就藩在外的一众叔父自然是存有戒心。

因此在这登基之初就开始大举撤藩。

前前后后已经有周、齐、湘、代四位藩王被削去王位,或是贬为庶人,或是惨遭身死。

但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却仍不甘心,又任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张昺为北平布政使,统领北平一应政务。

命令谢贵、张信身为北平督指挥使统御北平城中军马。

目的就是为了架空自己四叔燕王朱棣的兵权。

而这三个人昨天刚刚收到建文帝的旨意。

令三人于今日带领兵马要将自己的这位四皇叔拿下。

但是令这位小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北平都指挥使张信作为燕王的老部已于昨夜将张昺、谢贵今天的行动偷偷的告知了这位当今圣上的四叔。

那久经沙场的燕王岂是好脾气的?

即便自己的这个侄子皇帝不来动他,恐怕这位四皇叔也不是久为人臣之辈。

何况听说这个小娃娃竟然要动自己那就更不得了了!

于是早已于燕王府中安排下了埋伏,只待张昺、谢贵若是当真胆敢有所行动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有来无回。

而高阳郡王朱高煦,这个燕王所最为赏识的儿子便被派来守在了燕王府内。

果然午时一到燕王府外一阵嘈杂,街道上边传来了一阵马挂銮铃之声。

随即燕王府的大门便已被人由外撞破。

一众军校簇拥着两名顶盔掼甲的中年男子闯入王府之中。

朱高煦藐目视之来的正是张昺、谢贵二人。

朱高煦冷笑一声,心中暗道:

虽然自己得以魂穿六百年来到了公元1399年这大明建文元年。

但是历史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该来的终究要来,父王发起的奉天靖难仍会发生。

自己的这位父王终会将那应天府的小皇帝赶下台去。

而自己虽然在这靖难之役中居功至伟,斩将无数,数次救了父王的性命。

但是最后也只能混上一个汉王的封号。

并在二十多年后被自己的侄子朱瞻基那小子活活闷死在大缸之中变成了烤乳猪!

不。

那绝不是老子想要的结果!

既然上天给了老子这个重来一次的机会,那老子就要逆天改命!

老子不要再做什么汉王,老子要成为这大明帝国的皇帝!

老子要普天之下尽皆俯首,四海之内叩首称臣!

而这所有的一切便要从今日拿这张昺、谢贵二人的人头祭刀开始!

想到此处朱高煦仰天长啸,声若雷鸣!

张昺、谢贵自然也识得眼前的这位燕王的二儿子。

谢贵上前一步:“犯臣燕王,窝藏祸心,此刻我等……”

还未等谢贵把话说完,朱高煦冷哼一声:

“你们二人胆敢构陷我父王,此时是来送死的吧!”

谢贵闻听此言,立时凝眉。

“你这贼子当真该杀,左右,将这贼子拿下!”

谢贵一声令下身后兵卒立时向前。

朱高煦横眉冷目,一声冷笑,“一众宵小之辈却也胆敢在本王面前放肆!”

言毕之时剑眉一挑,体内一股天罡真气迸发而出。

“呼”的一声但见这位高阳郡王周身上下的蟒袍猛的向外一鼓。

一股强劲便已徒自而生,刚刚到在身前的那一众步卒立时在那股强劲的裹挟之下翻飞而出。

谢贵立目一声断喝:“贼子竟敢抗旨?”

朱高煦冷哼一声,“多说无益,速来献首祭刀!”

谢贵一声咆哮,便已抽出腰间长剑。

朱高煦知道此时此刻已经无需多费口舌。

靖难之役,已然一触即发。

自己未来的储君之路就在眼前。

这张昺、谢贵二人不过是自己踏上此番逆天改命之路的踏脚石而已。

不过是自己争夺帝位之路上皑皑白骨中的两具。

对于此等草芥刍狗有什么值得怜惜的?

心念微动之时,骄阳下一道金光闪烁。

“嗡”的一声,一柄闪烁着金色光芒的三尺长刀便已被其擒在掌中。

谢贵怒目,一声呼喝便已飘身扑来。

探臂之时手中长剑直指朱高煦面门。

高阳郡王却不搭话只将手中长刀迎着谢贵急斩而出。

当场之上一道凛冽刀锋呼啸。

谢贵只觉一道炙热扑面而来。

心中惊愕:此子修为怎的如此了得?

挥剑相迎之时凛冽刀锋已然“呼啸”而过!

“叮”的一声脆响,三尺长剑寸断而落。

那北平督指挥使顷刻间便已身首异处。

而后面那北平布政使张昺见此情形大吃一惊。

万万没有料到官居二品的北平都督指挥使谢贵竟然被眼前这不及弱冠之年的高阳郡王一刀毙命!

正在惊愕之时,朱高煦已然飘身落在身前。

张昺惊呼一声:“你这逆子竟然胆敢斩杀朝廷命官?”

“难不成你父子二人当真要反……”

张昺话未说完,朱高煦手中龙鳞金刀已然疾驰而过。

“哧”的一声脖腔内的鲜血喷出三尺有余。

那颗血淋淋的人头却已被朱高煦提在手中。

“张昺、谢贵假传圣旨,构陷我父王!”

“此时二贼已然伏法,尔等一众宵小那个还敢效仿?”

一众寻常士卒眼见两位主将顷刻间便已身首异处,那个不想活了还敢再行抵抗?

而且张昺、谢贵二人所带亲兵之中又有不少燕北子弟。

心中多少还是倾向于这位镇守燕北多年的燕王朱棣的。

因而众人纷纷跪拜于地,“我等一时糊涂,被这二人蒙蔽,才对王爷不敬。”

“还望小王爷恕罪!”

朱高煦尚未搭话,王府大厅之中却已有一众铁甲武士簇拥着一位身穿金黄蟒袍,长须及腰的中年汉子。

而那中年汉子身旁便是一位穿着黑色僧袍,年近五旬的老僧来。

朱高煦见势急忙转身跪拜于地。

“父王,孩儿复命那张昺、谢贵均已伏法!”

原来那长须及腰的的中年汉子便是大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

朱棣眼见张昺、谢贵均已伏法哈哈大笑。

“我儿骁勇,此时王府已定,我儿当速速前往驰援九门,迎接诸位兄弟进城!”

朱高煦点头称是,起身之时,眼角眉梢却已现出层层杀气:

大明天下小爷来了!

奉天靖难就从今天开始!

天下的苍生势必要在小爷滴血的金刀之下颤抖与彷徨。

将来那大明帝君的宝座一定是属于我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