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世民姜云明的女频言情小说《盛世王朝后续+全文》,由网络作家“李世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郑添福埋头拉着雪橇。刚才遇到靺鞨的游牧人家,但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牛马。不是他们不给,而是他们说这往大唐的方向没有路,有了牛马也没用,跑不起来。那个肤色发红,名叫阿骨打的男人很友善,给自己这些人换了他们精心制作的雪橇,装上了两根猪的大腿,棉衣里的水袋也换上了热水,还给自己指明了去大唐最近的路。新雪橇拉着比自己粗糙制作的雪橇省力很多,就是时不时的要停下来给水袋换水。自己不知道走了多远,但是阿骨打说朝着这个方向走就行。看了看雪橇上的棉衣,摸了摸胸口的玉符,郑添福低下了头,继续麻木地拉着雪橇。田家村,伯府。姜云明看着自己面前站着的三个人感觉到头疼。李承乾和他的两个弟弟一早就被李二赶到了姜云明这里,说是让他们好好的跟着姜云明学习。姜云明本来...
《盛世王朝后续+全文》精彩片段
郑添福埋头拉着雪橇。
刚才遇到靺鞨的游牧人家,但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牛马。不是他们不给,而是他们说这往大唐的方向没有路,有了牛马也没用,跑不起来。
那个肤色发红,名叫阿骨打的男人很友善,给自己这些人换了他们精心制作的雪橇,装上了两根猪的大腿,棉衣里的水袋也换上了热水,还给自己指明了去大唐最近的路。
新雪橇拉着比自己粗糙制作的雪橇省力很多,就是时不时的要停下来给水袋换水。自己不知道走了多远,但是阿骨打说朝着这个方向走就行。
看了看雪橇上的棉衣,摸了摸胸口的玉符,郑添福低下了头,继续麻木地拉着雪橇。
田家村,伯府。
姜云明看着自己面前站着的三个人感觉到头疼。
李承乾和他的两个弟弟一早就被李二赶到了姜云明这里,说是让他们好好的跟着姜云明学习。
姜云明本来想以还没到时间为由把三人赶回去,但是这三个人都赖着不走,说是李二不让,敢提前回去就打断他们的腿。
李承乾似乎还有些迷茫,而李泰则早就跑去厨房找吃的去了,估计这孩子三高一个都少不了。而李恪是三人中姜云明最喜欢的。
不是因为他好男色,虽然李恪长得也挺帅的,主要是李恪完全就是一个很有教养的贵公子的模样,再加上李二说让姜云明教他们,所以李恪自打一进门就是一幅弟子的模样。
李泰在厨房找到了点儿昨夜剩下的卤鸡腿,从没吃过卤味的他毫不见外的让厨子去给他热饭去了,看着还在思考人生的李承乾,姜云明将李恪叫了出去。
带着李恪走去了大棚,摘了两根黄瓜,递给了李恪一根。
两人一句话没说,姜云明在前面走着,李恪在后面跟着。一直走到了田家村村头的小河边,姜云明才开了口。
“你很有分寸,其实在我的想法里,你是最适合做太子的人,就现在来说。”
李恪没说话,看着手中的黄瓜。
“那天高明来找我,我说他活得不像个人,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李恪还是不说话,仿佛姜云明说的跟他没关系。
“其实你现在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你的身世。你的血脉太高贵了,父亲是当朝皇帝,母亲是前朝公主,不说你的外祖父,你母亲的外祖母是名门之后,外祖父是柱国大将军,可能从古至今就血脉而论,没人能比得过你和你弟弟李愔。”
李恪的嘴角动了动,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把话说出口。
“其实你可能不会想到,你即便是安分守己,处处躲着那个位子,但是你最后还是会因为那个位子而死。你要知道,一个身上背着刀剑的人,即便是无心害人,但是别人依旧会害怕,就因为他身上带着刀剑。而你的刀剑,就是你身上流动着的血脉。”
“我该怎么办?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我一再的退避,但是我知道,我终有一天会退无可退的,我的后面还有弟弟和母妃,我不想他们收到伤害。”李恪终于开了口。情绪很低沉。
“搬出来吧。你在宫里只会引起别人的忌惮,到田家村来吧,回头我给你找点事儿干,虽然不一定是你想做的,但是会让那些人不再找你麻烦。”
“好。”李恪的声音有些嘶哑。
李恪似乎还是有些闷闷不乐,或许也是因为放不开,没有在说话,跟着姜云明回到了伯府。
姜云明没有单独照李泰,一是因为时间还长,二是因为姜云明感觉自从李泰来过自己府上之后这技能树似乎有点让自己掰歪了,除了还和以前一样喜好诗词之外,闲着没事就找厨子聊天?
不得不说这李家的人不知道是会赶时候还是就是狗鼻子,今天刚让下人费尽力气才找到了两只仔猪,准备做个烤乳猪,李二就把他三个儿子送了过来。
李恪还是放开了,在看到他的两个兄弟毫无吃相的和姜云明抢食儿之后,李恪也在烤乳猪香气的诱惑之下开始了风卷残云。
四个人分两只小猪都感觉没吃饱,四个人围坐在火炉四周,一人一把糖炒栗子,一壶三勒浆。姜云明不由得感叹,果然没什么事是一顿好吃的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姜云明带着三位皇子烤着火,喝着酒,李泰时不时的对着月亮骚几句,一幅时间静好的模样。
而此时的郑添福则刚刚斩掉了同行一位士兵的两根脚趾。
砍下的脚趾已经发黑了,砍下来之后都没有流血,用碳灰抹上。而当事人却似乎没什么反应,沉沉的睡了过去。
郑添福把砍下来的脚趾扔进火堆里烧掉。自己这一行五人已经一个完整的都没有了,不是手指就是脚趾,每个人身上都缺了点儿东西。
现在已经是辰时了。再有半个时辰天就亮了,自己这些人就要继续出发。郑添福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久,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这些人能有几个活着回到长安。
给所有的水袋换过热水,郑添福把阿骨打送的猪腿剩下的最后一点拿了出来,放在了火上烤着,让富贵和柱子他们醒来就能吃上热的。
天慢慢的亮了起来,郑添福把所有人叫醒。每个人都喝了几口热水,麻木的吃着最后的猪腿。
扒开了雪屋,太阳光照着郑添福的脸,让他眯起了眼睛。
天亮了啊,真好。晚上实在是太冷了,若不是泾阳伯教的雪屋,自己一行人怕是还没到靺鞨北部就都死光了。
套上绳索,每个人都拖起一架雪橇,继续向南走着,阿骨打说让自己一行人朝南走,自己不知道走了多远,不知道还要多久。
“伍......伍长。”身后传来柱子嘶哑的声音,难听的好像是布帛撕裂的声音。
柱子停了下来,喊住了郑添福,手臂颤抖着指向远方。
郑添福顺着柱子指的方向看去,一条长长的黑线出现在雪地里,显得那么的突兀。
“那是......那是长城!”郑添福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所有人瘫坐在雪地上,不顾寒冷的北风,双眼止不住泪水。所有人不止一次的想着大唐,当宛若一条黑线的长城进入众人视线的时候,击垮了众人内心最后的坚强。
还未走到长城之下,守卫长城的士兵就发现了他们。在出示了李二给的玉符之后,郑添福等人顺利的进入了长城。
五人围坐一圈,把棉衣围在中间,在见到皇帝之前,郑添福不想让任何人碰它们。
吃过了长城守卫送来的饭食,郑添福没有多做停留,让守卫们牵出马匹,把棉衣挂了上去,朝着长安飞奔而去。
李恪感觉在田家村的生活很好,没有皇宫的拘束和繁杂的礼仪,吃食也比皇宫的好吃,屋子里暖和的像是春天。李恪觉得姜云明说的没什么不好,自己以后就在田家村呆着,要是能把母妃接过来就更好了。
李恪复习完了今天的功课,太子哥和青雀还和姜云明在下着那个叫做跳棋的东西。没有管他们,径自出门想要透透气。
伯府大门被人猛然踹开,李恪诧异的看了过去,心里想着谁这么大胆,大唐伯府都敢如此嚣张。
看着进门的李二,李恪没了脾气。李二拉过李恪,表情很着急。
“姜云明呢?”
“回父皇,在屋里呢。”
“砰。”客厅的门也被踹开,屋里的三人看着踹门而入的李二,嘴里的脏话憋了回去。
李二看着姜云明:“走,守卫来报,北上靺鞨的士兵回来了,已经到了城门外了。”
姜云明呆了一下,随机霍然起身:“真的?”
“真的。进了大唐就一路不停,只休息了一晚便赶到了长安。”
结果林馨怡递上来的大氅,刚准备出门,随即想到了什么,转向李承乾等人“穿上大氅,一起来。”
李二没有乘龙撵,太费时间,找了一辆马车带着一队金吾卫就出了宫,直奔姜云明这里。
李二上了自己的马车,三个皇子陪着姜云明上了伯府的马车,金吾卫在前面开路,马不停蹄的直奔长安城北门景耀门而去。
景耀门下,郑添福等人依旧围成一个圈,把棉衣围在里面,等着李二的到来。
金吾卫策马而来,后面跟着两架马车。李二刚跳下马车就被姜云明赶了回去,姜云明看着郑添福一行人,指挥金吾卫把所有棉衣都带上,让郑添福等人也各自上马。天气寒冷,姜云明准备先回庄子里再说。
伯府,所有人忙做一团,下人们烧着热水,厨房里忙着做饭,而正厅却一片寂静。
姜云明打开了所有的棉衣,里面不止有红薯土豆和玉米,还有一点辣椒,一点花生,甚至还有些南瓜子。据郑添福说还有一些别的,但是后来人太少了,拿不下,只能扔掉。
姜云明看着郑添福五人,满脸被寒风吹裂的口子,看着都疼;每个人的肢体都不全,每个人都少了几根手指,脚趾没看,想来也不回好多少;那个叫富贵的鼻子头都没了。
听着郑添福等人说着这一行人的遭遇,姜云明感觉鼻子泛酸,李二也别过头去。
姜云明觉得那个校尉很聪明,得到粮种之后不分种类全都装上,先派一小批人回来,这样即使日后他们遭遇不测,无法带回更多的粮种,那么也有一小部分粮种成功的到了大唐。如果他们还能取得更多的粮种,来年归来的时候则能加快新粮在大唐的推广速度。
李二让郑添福五人回家先见见家人,明日早朝上朝接受封赏,然后就走了,把新粮的事情交给了姜云明,在李二看来姜云明才是最合适的人。
姜云明看着地上的粮种,忍了许久的泪水落了下来,这二百士兵因为他一句话义无反顾的背上行囊背井离乡,他害怕这些人一个都回不来,如今见到了郑添福等人,压抑许久的心终于解放开来。
过了好一会儿,李承乾三人在门外探头探脑,看着流泪的姜云明面面相觑,转身欲走,却被姜云明叫住。
“你们三个都进来。”
姜云明来大唐之后没交过赋税,初始的时候他没有户籍,武德九年村长才给他弄好了户籍。唐朝的赋税是以丁壮和财产为依据收的,这个丁壮是男丁,财产一般是指耕种的土地,更何况大唐还有徭役。大唐粮食产量均产是三担左右,丘陵山地就更少了;青壮年还要服徭役,再除去佃租,农民每年的收成有十之八九不是交了赋税就是进了封地官爵的口袋里。
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只能拿到一到两成的收成;青壮还有繁重的徭役;有战事之时还要上战场。姜云明从来没想到后世说的盛唐是这样的。
第二天,姜云明起了个大早,从未主动上朝的他今日打算上朝。
太极殿外,一早到达的百官看到姜云明走了过来都倍感诧异。这新晋的泾阳伯深得陛下信任,入朝不过月余就在朝堂上气的一代大儒孔颖达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最后竟然还没被惩罚。之后更是陛下不召就不来上朝,今日怎的就改了性子?
相比之下,杜如晦就显得更了解姜云明了,对着姜云明招手示意。
“你又要做什么?朝堂之上记得慎言,你性子太野了,有些话说出口我都没办法帮你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也跟着附和。
“无妨,杜伯伯只要不反对就行。小子野惯了,想说的话就不能憋着。”
三人相视,不约而同的叹了口气,姜云明的脾性他们多少有些了解,今日朝堂怕是要震一震了。
太极殿上,姜云明站在百官之中闭着眼睛,一言不发。一直到无人上奏,才站了出来。
李二看着姜云明:“朕不差人叫你,你从来不上朝。有何事情能让一向惫懒的你主动上朝?”
姜云明拱手低头:“云明想问陛下一事,陛下是否想做一个英明的君王,是否想打造一个盛世的大唐。”
李二奇怪的看了他一眼:“有哪个君主不想做明君?你莫要废话,说重点!”
“云明昨日去了自己的食邑,这才知道,这盛世,盛的不过是官,是贵族,是世家!”
朝堂上骚乱了起来,从来没有人敢说这种话。
姜云明理都没理,兀自说道:“大唐粮食亩产平均为三担,而根据赋税,一名丁壮要缴税二担。”
“朕觉得不多。谁家一年只种一亩地?而且是只有丁壮缴税。”
“的确是不多,但是陛下知道么?租田的租子是一年收成的六成!六成啊!丁壮们要耕田,要服徭役,有战事时还要打仗。家中其他人还要纺麻织布,因为每户人家还要缴纳三丈五尺的布,三斤的麻!”
“陛下还觉得不多吗?您若是觉得不多,那么云明再告诉你,这只是一季的税,而我大唐,每年要收夏秋两季!”
“这下子陛下还觉得不多吗?这盛世的大唐,百姓们能收回家的不到全年收成的两成,陛下觉得这赋税不多吗!”姜云明语言铿锵,隐隐带着一丝愤怒。
李二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久久无言。
“是以,泾阳伯姜云明请奏,废除徭役,规定所有永业田佃租不得超过四成!”
朝堂一片寂静,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不知道怎么开口。姜云明的话影响范围太广了,遍布了整个大唐的上层。
“泾阳伯所言有理,但李纲有一问还请泾阳伯解答。”太子太师李纲站了出来。
“太师请问。”
“泾阳伯所奏降低佃租,李纲同意,但是废除徭役,那日后的徭役谁来做?”
姜云明看了看李纲,一个迂腐的老儒生。
“牢中囚犯以及他国俘虏。”
“不可!,我大唐向来仁德,怎可做出此等下作的事情?”
姜云明愤怒,仁德,又是仁德。
姜云明将手中的笏板摔在李纲面前,怒而开口:“仁德!你们这群酸儒,就知道仁德!狗屁的仁德!你们对囚犯仁德,对战俘仁德!可敢分出一点点的仁德给天下的百姓!那些囚犯作奸犯科之时可知道仁德?那些战俘在我大唐的疆域烧杀抢掠之时可知道仁德?你告诉我,这就是你的仁德吗?你身为太子太师,就是这么教导太子殿下的吗?”
姜云明喘着粗气,两眼通红。
“你......你......”李纲气的浑身发抖,手指着姜云明一句话都说不出,随即晕倒在地。
早朝以李纲晕倒,朝堂乱做一团结尾。
退朝之后,千秋殿。
李二和姜云明相对而坐,许久,李二开口道:“今日是你冲动了。”
姜云明不屑的撇撇嘴,“这就冲动了?本来还有更冲动了,谁知道那老不死的这么菜,话没说完就晕倒了。”
李二无奈,他拿姜云明没办法。姜云明桀骜难驯,却会的很多,对大唐现在大有裨益。
姜云明毫不在意,一边吃着桌上的水果,一边对李二说道:“陛下之前说的火药署可以开始了,陛下请从工部抽调一些工匠,云明抽空会去看看。另外将作监划给我吧,云明准备做些东西。再就是工部的规矩要改一改了。发明一件器物才给十五贯钱?打发谁呢。曲辕犁,火药这些不都是要工匠去做的,不给点动力怎么能有好用的东西出来?”
“可以,朕这就拟旨,以后你就是将作监监正了,不过你要将作监做什么?”
“等做出来您就知道了。”姜云明摆摆手。
“行了,年关将至,你也马上要十六了,日后莫要如此冲动了。话说你也该成家了,要不要朕给你物色一个?”
姜云明吓得赶紧摇头,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啊,万恶的旧习俗。
李二揶揄:“怎么,许给你个公主也不要?”
姜云明大惊,连连摇头:“公主就更要不得了,听说驸马事事都要听从公主的,就连晚上同床而眠都要经过公主同意。不要不要,我是娶妻,又不是想娶个祖宗供着。”
李二气笑:“你听谁说的,那上门的驸马才会让公主做主,但也不会苛责到连睡觉都要经过同意。再者说了,朕开的口,那就是嫁公主,公主自然要遵循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
“那也等以后再说吧,北上的将士还未回来,大唐百姓的温饱还尚未可知。天天看着田家村的人辛苦劳作,我却大张旗鼓的要娶公主,不好不好。”
姜云明感觉有些不对,我什么时候要娶公主了?
李二心情有些低沉,挥挥手赶姜云明走了。
姜云明出了宫,走在朱雀大街上。这条长安城最大的街道永远是那么忙碌,人来人往。
漫无目的的瞎逛,正好经过了醉云楼。醉云楼生意火爆,鸡鸭的新菜供不应求,不得不每日限量,再加上后来蒸馏酒除了送到国公和李二那的之外,剩下的专供醉云楼。人们给这酒冠了个“无所不醉”的名号让醉云楼更是从早排到晚。
醉云楼的新菜早就让姜云明有意无意的透露了出去,很多酒楼饭馆儿都开始了模仿,虽然没有醉云楼做的好吃,但是也吸引了不少人,毕竟醉云楼太火爆了。长安周边鸡鸭难求,无数的穷苦百姓都养起了鸡鸭,甚至规模远超姜云明的预期。
“嘿,这谁家的傻孩子啊?站在大街上干嘛呢?”醉云楼二楼传来揶揄的声音,姜云明抬头一看,程处默四人一个不少的趴在窗户上笑看着他。
姜云明抬腿进了酒楼,这群家伙怕不是忘了当日他们的爹将他们摔在自己眼前的样子了。
哥儿几个在酒楼里胡吃海塞,高谈阔论着养姜云明嗤之以鼻的往事。很快天就要黑了,唐朝施行宵禁,戌时就禁止外出。眼看着出不了城门了,程处默四人拉扯着姜云明进了平康坊。
姜云明对着平康坊神往已久,红灯区诶,自己还从没来过。
程处默等人拉着姜云明挑了一家走了进去,显得轻车熟路。老鸨显然对这四个色狼很是熟悉,一脸媚笑:“哎哟哟,奴家怎么说这一大早就有喜鹊叫呢,这等了半天可算是把贵客等来了。长孙公子你可是好久都没下了,兰莹可是等得人儿都消瘦不少呢。”
老鸨子一边贴在长孙冲身上谄媚,一双眼却滴溜溜的在姜云明身上转悠。
长孙冲对着老鸨子的胸前抓了一把,一锭明晃晃的银锭子就掉了进去,一脸色笑:“赶紧给老子找几个清白姑娘陪陪我兄弟,在给我把兰莹找来。别看了,我长孙冲的兄弟哪是一般人,不该问的别问。”
老鸨子心满意足的扭着腰走了,长孙冲熟门熟路的来到二楼,寻到了某个单间推门而入,显然是常来这个房间。
很快有人送了吃食进来,一排姑娘也低着头走了进来。长孙冲将自己的老相好拉到怀中一顿乱摸,程处默挑了两个塞到姜云明怀里,然后众人一人搂一个坐了下来。
姜云明哪里经历过这种场面?怀中两个活色生香的青春女孩儿扭得他浑身发热。再看长孙冲几人早就上下其手了,一看就是老色批了。
这青楼的老板显然门路不一般,能拿到程家酒坊的酒。火辣辣的蒸馏酒被怀中的两具娇躯不断的灌入姜云明的腹内,小肚子里的那团火越烧越旺,很快姜云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两仪殿外,李二看着一辆辆马车,朝着姜云明投去了一个眼神,姜云明点了点头,看得杜荷莫名其妙。得到姜云明的回复,李二对着身边的内侍低语了几句,内侍听过之后躬身行礼,带着杜荷和士兵们走了。
四下无人,李二走到了马车旁边,姜云明解开了一个袋子,露出了白花花的盐。李二捻了一点送进了嘴里,点了点头后吐了出来。
“真是没想到,本来朕以为毫无用处的岩盐能变成这上好的精盐,整个大唐都没有比这质量还好的盐了。”
“这只是第一步,杜荷他们第一次操作,还不太熟练。等到熟练之后应该能够日产接近千斤,如此大量的盐势必能够抑制盐价。”姜云明给李二吃着定心丸。“等到房老二从海边回来,盐会更多的,以后的盐会很便宜很便宜。”
“只可惜还需要时间,现在盐价已经接近六百文了。已经不是百姓们吃不起了,现在就连一些小贵族都快吃不起了。”李二还是觉得有些可惜,早知道该早点儿开始的。
“放心吧陛下,我会让那些世家们知道一下什么叫疼,以后他们就不敢随便乱碰了。”姜云明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南下的人出发了吗?”
“出发了,朕收到你的纸条之后就让他们出发了,冯盎从占城带回来的粮食不日就会到达长安。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哼哼,我想要断世家一只手!陛下做好准备吧,南方的粮食动身不久世家应该就能接到消息了,届时陛下派人小批小批的放出这些盐,他们买六百文,陛下就卖五百文,世家为了维持盐价必定会出手接收这批盐。南方的粮食进入长安势必会导致粮食降价,世家为了止损就会放出囤积的粮食,然后陛下就找人把粮食全部吃下来!”
听着姜云明的话李二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一手商战玩儿的李二估计自己如果是世家也会中招儿。
“里外夹击之下,这世家怕是要吐一口老血了。”李二很是感叹。
“我可管不了那么多。本来吧,他们好好的做个富家翁什么事儿都没有,但是偏偏不应该乱玩儿,既然他们想玩儿那就好好的陪他们玩玩儿。”姜云明笑的很开朗,但是李二从他的话里只能感觉到阴冷。当然,是对于世家来说。
“现在咱们有盐,有粮,不怕和他们玩儿。他们并不知道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他们收盐,咱们就卖盐;收粮,咱们就卖粮!”
“卖粮?”
“对,他们敢收,咱们就敢卖!”姜云明狠狠地点头。“虽然我们的目的是收世家的粮食,但是只要陛下派人收,他们肯定就会犹豫,若是他们也收,那咱们就卖!在冯盎运到长安的粮食重压下,世家肯定不会收太多。朝廷收粮可以用来救济大灾之年的百姓,这是必要的;而世家是为了钱和地位,眼下有新粮和新稻的冲击,他们最多也是试探一下。”
东方的天空中隐隐的透出一丝光亮。天,要亮了。
一辆辆马车从皇宫中出来,带着接近两万斤的精盐奔向了长安各处。皇家经营的盐铺皆是挂起了“新盐到货,精盐五百文一斤”的字样。在长安牌型还在观望之时世家就纷纷出手,所有的盐都被抢购一空!
崔府,按奈不住的王世安终于还是来到了这里。
看着慢条斯理的喝着茶的崔世明,王世安忍不住先开了口。“崔世兄,这皇宫里突然出来的这批盐是怎么回事?”
“成大事者要忍得住,你这性子这么急,你家里人也放心你来?”崔世明吹了吹茶杯里的茶叶。“不太清楚,他们是夜里进的皇宫,听说是那姜云明带领的。宫里的人传回话来说是在半个月多之前有一批士兵去了陇右,不知道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
王世安叹了口气道:“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弄来的精盐,我从没见过品质如此之高的盐,幸好量不是很多,但是里外里也花了接近万贯了。”
“王世兄把心放到肚子里吧,这盐历来是由你王家把持,谁还能动摇了吗?这姜云明也是个人才,这茶叶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出来的,真是可惜啊。”崔世明重重的把茶杯放在桌子上,眼神中透着一丝的阴冷。“为什么要和我们世家作对呢?娶个五姓女做我们世家的盟友不好吗?”
崔世明起身离开,王世安也紧随其后。在二人的身后,茶杯缓缓地裂成几瓣,似乎是在无声的诉说着什么。
九月十九
相冲猪日冲蛇
喜神西南
建星除执位
喜时未时
值神勾陈
宜嫁娶。
这是钦天监算的日子,姜云明和李丽质婚礼的日子。
离婚礼有半个多月,但是准备工作已经早早的开始了。田家村、泾阳候府、朱雀大街乃至皇宫都开始挂起了红灯笼与红布。
长乐宫。李丽质正在做着女红,她想给姜云明做个荷包。桌子上放着一枚平安符,她出不了宫,即便是李二默许她能去找姜云明,但是也出不了长安。平安符是让人从白马寺带回来的,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有影响?总归是个好的寓意,李丽质想把它绣在荷包里送给姜云明。
侍女映雪走了进来。“公主,陛下让人来通传说是在立政殿等您。”
“知道了,我这就过去。”放下手中的针线,李丽质轻声答道。
立政殿。李二正陪着长孙说话,长孙的肚子越来越大了,从年前三月份开始到现在也过了六个月了,十月怀胎,想来也是该生了。
“父皇,母后,不知道叫儿臣过来有何事。”李丽质看着自己的父母低声说着话,幻想着自己和姜云明婚后的生活。
“丽质啊,婚期定下来了,婚礼也开始准备了,你想过以后要住在哪里吗?是公主府还是那小子的侯府?”李二看着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女儿有些感叹,这就要嫁人了。
李二本以为李丽质会犹豫一下,但是李丽质立刻就给了他答案,一个情理之外却又意料之中的答案。
“回父皇,还是侯府吧。丽质毕竟是嫁出去为人妻的,而且父皇当初说的是尚公主而不是为儿臣找驸马,还是住在侯府的好。”
“嗯,如此最好。”李二满意的点了点头。
“云明这孩子虽然不讲礼数,但也是真性情,你们相处的也好。”长孙拉过李丽质的手,有些感慨。“你很快就不是一个孩子了,这点你要记得了。”
立政殿里满是一派和睦的景象,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王世安再次来到了崔府,长安城的盐铺再次开门了,还是精盐,一万斤,王世安再次吃了下来。
还是那张桌子,只不过换了个茶杯。
“崔世兄,盐的来出查清楚了吗?这第二批盐的质量和第一批相差无几,才不到十天就又是一万斤。”
“还没有,只知道杜荷带人去了陇右,但是我们的人过不去,只知道他们停在陇右,而且有人把守,没有见过有人和他们接触,不知道盐是从哪里来的。”崔世明也有些苦恼。
“那怎么办?”王世安有些急,高达六百文的盐价虽然利润高了,但是买的人也少了。
“吃下来!他们有多少我们吃多少!”
“吃下来?说的轻巧,这不到十天就是一万斤,那就是五万贯!”
“家里来了消息,岭南冯盎从南面效果运回来了大量的新稻,和年初之时太子南下推广的稻种一样都是两季稻,用不了几天就会到达长安,明年开始天下粮食短缺的局面将不复存在,所以家里集体决定,把囤积的粮食都出手,先稳住盐的问题。”崔世明的语气里有些复杂。
“全部吗?”王世安有些震惊。
“对!全部!”崔世明的语气有些阴沉。“没想到啊,当初一个不看在眼里的泾阳伯现如今能给我们造成如此大的麻烦,早知道当初就应该在摇篮中掐死这个祸患。”
王世安走出崔府,看着天边的那仅有的一片云,不大的云似乎单单遮住了他的头顶,让他的心中起了一丝阴霾。
姜云明知道世家有钱,但是从来没想过世家这么有钱。在岩盐和北上的新稻冲击之下,世家最终还是如同姜云明预料的一样,开始卖粮了。世家一出手,就是二十万石!
二十万石的粮食让姜云明和李二都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反映了过来,压住了房俊准备入长安的想法。
大唐的粮价本来就是历史上最便宜的,武德九年还是个丰收年,世家放出来的粮食百姓无动无衷,卖粮的年头谁会往家里买粮?所以在压住了户部尚书戴胄没有出手的情况下,粮价一降再降!五文一斗!四文一斗!三文一斗!直至第五天,粮价降到了两文一斗!
戴胄终于在姜云明的示意下出手了,陇西李氏出人,户部出钱,在连续三天的情况下零零散散的买下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粮食。而到了第四天,在世家补货的情况下姜云明直接让戴胄包圆了世家所有的粮食!零散购入的和最终一气拿下的粮食总数达到了二十六万石!若非是因为户部的钱不够,姜云明还想着吊世家两天。
朝廷突然打量的购入粮食让世家感到一丝不安,虽然今年虽然干旱,却远远无法到达需要如此之多粮食的地步。
然而就在王世安再次准备去崔府的时候,河南道传来的消息却让他感觉到天都塌了。
房俊带着二十万斤海盐进了长安!
金吾校尉看着喜不自胜的姜云明,听着他说的话愣住了。
姜云明刨开第一株土豆四周的土,发现校尉还在傻站着,顿时急的一脚踹过去:“尼玛,傻了啊!愣着干啥,土豆能收了,快进宫啊!”
“哦~哦!”校尉这才回过神来,直接翻过栅栏,跑到驻地扯出一匹马,飞身跃起,一骑绝尘而去。
校尉的心里还有点懵,这土豆怎么才不到四个月就熟了?心里想着,但是动作却没停。军中挑选的健马飞快的奔过官道,直入城门,朱雀大街上的百姓看着健马入城都纷纷躲避,同时都四下交头接耳的谈论起来。以往会出现这般景象的时候都是有战事发生,平静了半年的长安城再次出现士兵纵马飞奔,使得百姓们心慌起来。
没有传令兵特有的红翎,校尉终究是在承天门被拦了下来,急的校尉冲着收成士兵吼叫起来。
“田家村泾阳伯报,土豆已经成熟可以收获了,赶紧禀告陛下。”
承天门守卫一听是姜云明那边儿传来的消息,立刻回身飞奔向两仪殿,到了两仪殿却又被告知李二在立政殿。
李二在立政殿和长孙品茶,时不时地摸着长孙的肚子一脸的姨妈笑。
“报!”昂扬的嘶吼声传来,让李二有些紧张。
守卫连滚带爬的进入了立政殿:“启禀陛下,泾阳伯于田家村传来消息,土豆成熟可以收获!”
“什么?这是真的?”李二唰的一下站了起来。
“回陛下,驻守田家村的金吾卫校尉亲自回来通报,现在就在承天门外!”
“好!快马通知辅机克明等人,所有人到田家村集合,朕要和百官亲眼见证这犹如神物的粮食到底有多少产量!”
“是!”守卫起身奔出立政殿。
“来人!起驾......不,将朕的青骓牵来!”李二等不及的要见证土豆在大唐的第一次出世,车架都不用了,还让人牵出了心爱的战马。
与此同时,承天门几乎不开的大门少有的大敞而开,十几骑士兵飞奔而出,奔向长安城各个官员府邸。
就在长安城百姓对今日反常的情况吵闹之时,依然敞开的承天门内再次奔出一支骑兵,带起飞扬的尘土冲过了朱雀大街,直奔尽头的明德门而去,为首的却是一身劲装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不安的气氛似乎越来越高涨,百姓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够引起皇帝陛下如此的重视,亲自驱马前行。然而还未平静下来的尘土再次被激起,一匹匹健马穿越朱雀大街,目的地似乎都在明德门方向,而骑马的人却让百姓们越来越心惊。
长孙无忌、程咬金、杜如晦等等等等,大半个朝堂的官员们都出现了,乃至于几乎不怎么露面的李靖和声称患病的秦琼,甚至是河间郡王李孝恭都出现了。明德门外的官道热闹异常,大唐的高官们都骑着马,不会骑马的坐着马车,还不停的催促这马夫快一点,所有人的目的地都是离长安不远的那个小村子。
而姜云明此时已经挖出了不少的土豆,每株微微泛黄的叶子下面都带着七八个沾着泥土的土豆,旁边的红薯也被扒开了一些,但是感觉没有后世收获的红薯大,姜云明就又给埋上了。
李二骑着乌骓身后跟着一众金吾卫,很快就到达了田家村。听见马蹄声的姜云明抬头望去,马还未挺稳李二就飞身而下,看得姜云明肝儿颤,也特么不怕把脚脖子崴断。
看着火急火燎的李二,姜云明提起一株土豆扔向了李二,李二手忙脚乱的接住。微黄的植株下一串串澄黄澄黄的土豆,大的有成年人拳头大小,小的也如鸡蛋一般。李二看的喜不自胜,小心的除去粘在土豆上的泥土,爱不释手。
小小的田家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不宽的土路上扬起片片烟尘,满朝文武聚集在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
武官骑马,文官坐车,众人到达田家村的时候李二正看着土豆一脸的激动。
李孝恭丝毫不顾忌君臣之别,劈手夺过了李二手中的土豆,李二对这个劳苦功高堪比李靖的堂兄弟没说什么,看着李孝恭手捧土豆,泪流满面。
李孝恭早年功高惹得李渊猜忌被拿掉了军权,但是李二早年征战的时候与其多有书信来往,颇为了解这个兄弟,所以李二上位以后恢复了李孝恭的官职,如今看着自己的兄弟激动的行为并没有多说什么。
李孝恭是个将才,有人说他的才能不亚于李靖,大唐早年蜀地和萧铣的叛乱就是他平定的。
激动的李孝恭许久才反应过来,把手中的土豆交还给李二,随后就对自己的逾礼向李二请罪。
李二没有计较,把手中的土豆给后面纷至沓来的官员们传看。
没有理会后面喧嚣激动的官员,李孝恭走到姜云明身前,重重的拍了拍姜云明的肩膀。
这大唐的人都是吃奥利给长大的吗?一个比一个手劲儿大!
“好,好啊。早就听闻泾阳伯大名,可惜只是在上元夜里见过一次。今日这神物出世,泾阳伯功不可没。老夫早年征战之时没少见那些穷苦的百姓,饥饿当真是人世间最痛苦的刑罚,人饿的时候哪管什么树皮草根,就连沙石都有人吃,只因为不愿意遭受那饥饿之苦。老夫河间郡王李孝恭,代我李家天下百姓,谢过泾阳伯了!”
李孝恭抓着姜云明双手竟然给姜云明跪了下来,把姜云明心肝脾肺肾吓得都要移位了,这尼玛可是王爷啊,真正皇室血脉的王爷啊!
“诶!诶!别这样王爷,云明受不起的!”姜云明手忙脚乱的想把李孝恭扶起来,但是双手被李孝恭抓住,姜云明的身板哪能敌得过军伍出身的李孝恭?
二人的动作引起了众人的注意,看着激动的李孝恭和手忙脚乱的姜云明,所有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姜云明抹了抹头上的汗,好不容易扶起了李孝恭。
“郡王,这土豆还没全部收出来,咱们等所有的土豆都收上来再说如何?”
姜云明说着话招呼过来在一旁的村长,村长被这阵仗吓得双手直哆嗦。
笑着安抚村长,同时让村长把村里的青壮都叫过来收土豆,村长点着头,哆嗦着走了。
另一边的李二早就按捺不住了,驻扎的金吾卫在李二一声令下以后都跳进了田里,姜云明赶忙上前嘱咐他们多刨深一点,别有遗漏的了。
村长也很快带着人回来了,一大批青壮年加入了进来,田家村的田地里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人很多,土豆收的很快,地头上李二令人铺设的黄布上很快就越堆越高。随着最后一颗土豆的放下,众人开始了称量。
士兵们将土豆分筐,一筐一筐的过秤。称量,抬走,再来一筐,称量,抬走。流水线一般的作业,土豆很快称量完毕了。
不到一亩地,三千六百五十多斤!
“四……四十担!四十担!天啊!天佑大唐啊!天佑大唐啊!”魏征仰天长嚎,少见的失态。四十担啊,魏征一向清贫节俭,他知道四十担的作物对于大唐来说意味着什么!
激动的魏征走到姜云明面前,郑而重之的弯腰:“我大唐的黎民百姓能得泾阳伯相助,三生有幸!魏征,谢过了!”
“诶诶诶!”这群人什么臭毛病啊?一个个四五十的老头子不是下跪就是鞠躬的,这特么是要谢谢我还是想让人骂死我?
手忙脚乱的扶起魏征:“郑国公,使不得啊!使不得啊!长辈向后辈行礼,您是想折我的寿啊!”
“你当得!老夫年轻时曾许下宏愿,让百姓们都能吃得饱,穿的暖,却不曾想让泾阳伯全都办到了!”
这大唐大半数的大佬,位列凌烟阁的就有好几位,这一番夸赞让姜云明着实有些受不了,赶紧的转移话题。
“郑国公快起身吧,现在重中之重还是新粮,说实话云明虽然知道这新粮,但是也是一知半解,这新粮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栽种,三千多斤的粮食我这小伯府也是在是放不下。”姜云明扶起了魏征,转向了李二。“陛下,这新粮还是放在田家村吧,找些工匠来建一些库房,就在山脚下建就好了,若是还能发芽的话冬天就用大棚继续种植,今早的获取更多的粮种才是大事。”
“玄成起来吧,正事要紧,这新粮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你不是白谢了吗哈哈。”李二龙颜大悦,新粮的产量让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会越来越巩固。
“阎立本!”
“臣在!”人堆里的阎立本站了出来。
“皇宫内工匠手头的活计全部放下,都来建造库房,宫内外所有和工匠相关的事情全部暂停,一切以新粮为重。”
“臣领旨!”
等李二吩咐完阎立本,李靖走到了姜云明的身前,没有说话,重重的拍了姜云明一下,然后转头看向了李二。
“陛下,派些人去城里说一下新粮的事情吧,陛下和文武大臣同时离开长安城,想必城里已经议论纷纷了。”
“还是药师想的周到。”李二轻叹一声,李靖是很有才能的人,不仅仅是在领兵打仗上,但是自从封国公之后就很少出头了,李二知道李靖是在趋避着什么。
一队金吾卫架马飞驰而去,隆隆的马蹄声渐行渐远。
跟着老人的身后,姜云明进了村子,身后随行的龙武卫让村民们很是紧张。
村长将姜云明等人带到了村子正中间的房子。
“后生,你是哪里人,来到这小山村想要知道什么?”老人慢慢的坐下,看的姜云明都忍不住想要上前去搀扶一把。
“晚辈姜云明,就是这里人!来到这里只为了了结夙愿。”姜云明没有隐瞒自己的意图。
老人不解。自己这些人自从脱离氏族之后一共就这么多人,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姜云明。
“老人家,你不明白的。”姜云明抬头苦笑,似乎是不想让老人继续问询下去。
“罢了,罢了。”老人摇头叹气。“村里没来过外人,也没有什么空闲地方,住的地方要你们自己想办法了。”
“老人家,姜云明再次谢过了。”
姜云明停下脚步,站直了身子,目送着老人远去。
村子比后世的时候要小很多,没什么人家,满打满算可能也就二十几户。村头的小河还没有堤坝,原来的家那里还是空着的,没有人建房,可能是因为离河太近了。
自己家的位置太好找了,当初房子西面的石头老爸一直想要给他挪走,但是挖了三四米深还不见这石头的根,就不了了之了。小河边还有树,那是自己小时候才见过的景象,后来都被砍掉了,现在看着这些郁郁葱葱的大树,姜云明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姜云明制止了想要跟上来的龙武卫和林馨怡,自己独自向着后山走去。
后山的山脚下还没有那个大池塘,村子里大部分人家都选择在这里建了房子,可能是从古至今这依山傍水都是个好词儿吧。村里的人看着姜云明都有些奇怪,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见过外人了。
后山上隐隐约约的能看到有人开垦了荒地,沿着村里人踩出来的小路向山上走去。
才走了不远,姜云明就看到了一片板栗树林。眼眶有些湿润,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气就是秋天,因为每到国庆节前后就能上山摘栗子,上一次摘栗子是什么时候来着?得有十年了吧?
山的东面有一条小溪,后世的时候被村里人堵了起来,围了两个水库浇水用;山上还是大片大片的松树,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是一整片的田地。
随意的躺在了松树下,太阳透过密密的松针洒下一丝阳光,照在姜云明的脸上,晃得他睁不开眼。脑子里什么也没有,姜云明就那么躺在那里。
蓦地,有东西砸在了脸上,姜云明睁眼一看,是一枚松果。看向树上,一只小松鼠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似乎是不舍得那个松果,但是又不敢下来。
姜云明笑了笑,心头萦绕着的那不知名的情绪飞散开来,拿起松果。
“小家伙,这是你年前藏着过冬的吧?喏,还你了。”
把松果放在地上,姜云明转身离去。小松鼠等到姜云明走远,才从树梢上下来,抱起松果,看着姜云明远去的背影。
看着姜云明回来的林馨怡松了一口气,自从来了这登州之后姜云明就有些不对劲,但是她也没办法开口问。
姜云明似乎是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傍晚推开阻拦的龙武卫,亲自下河抓了两条鱼串上烤了起来,而旁边的的龙武卫看着火上的鲤鱼都很默契的转过了头。
姜云明心情愉悦的吃着烤鱼,林馨怡在一边细心的给他挑着刺。拿出了所剩不多的三勒浆,姜云明美美地喝了一口。
————
在小村子里呆了三天,姜云明把附近都走了一遍。这里没有母亲,算不上家,只能说是家乡吧?
姜云明给村子留下了曲辕犁的图纸,在族长老人的目送下离开了。
往南走,上了村子东面的小山顶,姜云明留恋的看了一看这个小村子,似乎是想要把它刻在脑海里。看了许久,姜云明不舍的回过了头,迎着初升的太阳向着东面的海滨赶去。
长安城里,李二已经开始着急了起来。
在千秋殿里来回的踱着步,李二满脑门儿都是汗。
“有姜云明的消息了吗?”
“回陛下,还没有。最后一次的消息说泾阳伯出现在了天尽头,但是第二天就走了。登州那里人口不多,消息也不好传达。”案下的太监俯首低眉,小声的回禀。
由不得李二不着急。入春以来长安周边滴雨未下,钦天监的人说虽然有旱并不一定有蝗灾,但是有蝗灾的前一年基本都是旱年。自从郑添福等人从美洲带回粮种之后,李二对姜云明就深信不疑了,再加上钦天监的话,李二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他内心知道这蝗灾怕是避免不了了。
而另一边的李承乾则是在田家村唉声叹气。李恪和李泰看着眼前的太子哥,从南下回来之后就跟傻了一样,霸占了伯府,天天去田家村看着玻璃窑和水泥窑,不然就是躺在姜云明的躺椅上哀声叹气。
“诶,太子哥,姜云明哪去了啊?你们不是一起南下的吗,咋就你自己回来了?”李泰捅咕了一下李承乾。
“说了多少遍我不知道啊!他把我自己赶回来了,然后坐着船顺着黄河走了,说是要回家。他家不就在这儿么。回哪去啊!”李承乾仰天长叹。
李泰叹了口气,李恪也显得有些失望。
还远在天边的姜云明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对李家来说这么重要,这好几个人在想他呢,只不过怎么都是男的?
也有女的。李丽质天天在长乐宫跟丢了魂儿似的,天天看着当初那首雪梅和兵车行,贴身侍女映雪看着那上号的宣纸都要被李丽质翻烂了。
“公主啊,您就别看了,再看也不能吧伯爷看回来啊。”映雪很无奈,自家的公主这是咋了?虽然会写诗,但是才多久啊,就让公主如此思念。
“映雪啊,你没有爱上一个人,你不懂的。”李丽质唉声叹气,语气和她的容貌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是是,映雪不懂。映雪以后就是驸马的通房丫鬟,我去爱谁呀?”映雪撅着个小嘴,满心不满。
“去去去,发什么牢骚呢?伯爷是驸马,你以后也是驸马的帐中人啊。”说起通房丫鬟李丽质有些害羞,挠起了映雪。
两女闹作一团,春光大泄,只是没有人能够欣赏到。
李家众人想着的姜云明这时候才刚刚到了渤海郡,千年前的黄河还没有从黄土高原带下来那么多的泥沙,这黄河的入海口比后世要更靠里一点。
上了船的姜云明拿出了在渔民手中收到的紫菜,点起了小火炉,打个鸡蛋,放两片紫菜,做了一小锅紫菜蛋花汤。
从来到大唐姜云明就没有再尝过这口儿了,咂咂嘴,熟悉的味道。
姜云明这一路上其实并不只是回了趟“家”,还真正的认识到了大唐的现状。他以前知道大唐的百姓穷,也想象过有多穷,但是没想到是这么的穷。在渤海郡停靠了一天,看到的百姓感觉比关中的日子还要难过一点。
毗邻大海,却不能靠着大海赚钱,现在的渔业也远远的打不到姜云明的预想,打上来的没多少大鱼,而且因为保鲜的困难,所以大部分到了内陆的鱼要么是鱼干,要么就直接臭了。海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食用盐来源,井盐的储量虽然丰富,但是地理条件的限制让他不能像海盐一样大规模的晾晒制盐。盐虽然贵重,但是都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里,首当其冲的就是王氏。
再一次见识到了世家大族对这个朝代的把控程度,姜云明再次感叹这个吃人的朝代。上次因为酒的事情得罪了崔氏,现在看来也挺好,有了借口了。
以前在网上看的那些万能的网友说的,古代的时候盐珍惜到了吃不起的地步,但是姜云明也没有个具体的印象。在他看来,人一天两天不吃盐可以,但是要是真到了吃不起的地步那得死多少人?但是在渤海郡,姜云明第一次见到了王有梦传说中的玩意儿:醋布。
第一次见的姜云明好奇的闻了闻,那味儿差点儿没给他顶一跟头。那宛如程老黑咯吱窝里的酸臭味儿让姜云明实在是受不了。
姜云明一直觉得人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味道就应该是咸味儿:血液是咸的,汗水是咸的,眼泪是咸的,母乳也有咸味儿,甚至皮肤给味蕾的直观感受也是微咸的。而说到咸味儿的时候人第一反应就是盐。
人离不开盐,不吃盐就没劲儿,时间长了会死。食盐也是碘元素的重要摄入途径,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呼吸困难。
姜云明第一次萌生出了制作海盐的想法,他知道现在的海盐产量低,但是他没想到海盐是煮出来的,等回头让李二在沿海的地区搞上几个盐场,到时候估计王家就要倒霉了。
还有就是紫菜了。姜云明一直觉得紫菜是这个世界上最牛毕的食物,看过舌尖的人都知道,紫菜是人们学会的最早的鲜味来源,但是这时候基本所有的海产品内陆人都吃不到,但是紫菜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可以晒干了再运啊!
晒成干的紫菜接受运输的能力就大大增加了,就是没有好的干燥剂,不然能运到大唐的各个角落。石灰虽然能当干燥剂使用,但是姜云明不知道用什么来控制石灰不会漏出来沾到紫菜上。不过即便如此干紫菜的运输也好了很多了。
不过紫菜咋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