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朱文奎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推介大明:老爹,你别削藩了!》,由网络作家“孤寡的西瓜”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完整版军事历史《大明:老爹,你别削藩了!》,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可见网络热度颇高!主角有朱元璋朱文奎,由作者“孤寡的西瓜”精心编写完成,简介如下:穿越成建文帝之子,还拥有系统的朱文奎。阻止父亲削藩是主要任务。看朱文奎如何力挽狂澜,打造盛世大明帝国!...
《精品推介大明:老爹,你别削藩了!》精彩片段
洪武30年,朱元璋大开杀戒,诞生了南北榜案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 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
后发榜,陈䢿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
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
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
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1397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
其实不仅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且是一场统治者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士人的政治事件。
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三十年(1397),这一年,朱元璋己经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人,作为一位暮年老皇帝,朱元璋没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幻想,他唯一的念想就是把皇位安安稳稳地交到接班人手中。
因为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己经不多了。
皇位交接的过程,可以说是每一个王朝发展中的事故高发时段,尤其是开国皇帝与二代君主的交接过程,更容易出问题。
为什么啊?
因为开国皇帝能坐在皇位上,那是自己从尸山血海中爬上去的,靠的是自身强大的硬实力,没人敢不服,因为不服的都死了,可就像卢梭说的:“靠强力换来的权力终究是不稳定的,一旦强力消失,服从也会随之消失。”
所以当开国皇帝去世,如果二代皇帝不够强力,往往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作为一名新生王朝的二代皇帝,天下人对你家的统治还没完全习惯呢,对你家的皇位合法性也没完全认可呢,就连那些曾经和你爸爸一起抢天下的亲密战友,如今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们,也不一定认你。
他们原本就是以强者为尊的思维逻辑——“大侄子,你不够强,老叔们可不服你哦。”
即便是你最亲近的家人,也可能会对你的皇位虎视眈眈——“既然咱家皇位是抢来的,我们何妨再抢一次呢?
所以皇位交接的问题,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困扰朱元璋了,早在朱元璋的第一任接班人,嫡长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太子朱标有点仁弱。
当然说朱标仁弱,是相对而言,是相对于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朱元璋以及和他一起爬来爬去的狠人弟兄们而言的。
这让朱元璋有点不放心。
那换个太子不就完了?
不!
朱标不会是大明帝国未来的皇帝中唯一的仁厚之君,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缔造者,他要做的不只是让他的儿子顺利地完成权力交接,而是要让大明帝国的每一任皇帝都能做到皇权独揽,要把皇位永远留在他老朱家。
所以朱元璋要消除的除了隐患,还有产生隐患的制度。
首先,隐患是谁啊?
跋扈的开国元勋、抱团的政治团伙、百官之首丞相和手握军权的大都督,对皇权都是威胁。
朱元璋说干就干——开国元勋居功自傲,杀了!
丞相贪赃枉法,杀了!
亲侄子亲外甥,只要不听话,都杀!
以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为代表,受牵连者达数万人;朱元璋还顺手废除了持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把手握兵权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分别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如此一来废除相权,削弱了武将手中的军权,大明帝国的皇权空前强大。
以胡惟庸案为由头的杀戮一首持续了十余年之久,可眼看“隐患”清除的差不多了,一场意外却发生了,朱元璋的第一任接班人朱标死了,死在了洪武二十五年(1932)的一个夜晚,朱元璋后来说过一句话:“哀痛者,父子之情。”
最悲哀的事莫过于老年丧子了,这一年朱元璋己经六十西岁了。
老皇帝愣在原地,愣是半天没缓过神,他望着更新更“弱”的接班人,年仅十六岁的孙子朱允炆,暗暗下定决心:“不行,还得杀!”
那些原本不像“隐患”的人,如今在朱元璋看起来也像了。
几个月后,蓝玉案爆发。
朱元璋族诛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蓝玉,也就是死去的前太子朱标的妻舅,受牵连者又逾万人,人们纷纷感叹:“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个感慨啊?
史官对于“鸟尽弓藏”这事,辩证地为我们做出了说明:“论者每致慨于鸟尽弓藏,谓出于英主之猜谋,殊非通达治体之言也。
迨身处富贵,志满气溢,近之则以骄恣启危机,远之则以怨望扞文网。”
——《明史·蓝玉传》大意为,你们这些慨叹鸟尽弓藏的大概率都没当过皇帝吧,其实皇帝处理和这些功臣勋贵之间的关系挺难的,你对他们好吧,他们居功自傲,恃宠而骄,甚至欺男霸女,目无王法;可如果你对他们不好呢,他们就会说:“你看看你,当了皇帝就飘了,不认老兄弟们了。”
于是,就会心怀不满,这些功臣勋贵朝中有威望,手中有兵权,他们如果心怀不满,会做出点什么来呢?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要么功臣勋贵识趣自己走,要么只能是皇帝亲手送他走。
朱元璋对于杀功臣这事,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朱元璋曾引用老子的话对开国功臣冯胜说过:“天道以有余补不足,人反其道。”
朱元璋认为,大自然的规律,就是从资源多的一方拿走一些,给到资源少的一方以达到平衡,而有些功臣勋贵,本来资源就多,偏偏还要巧取豪夺,压榨贫穷百姓,那祸患就该来了,都是你们咎由自取。
功臣们到底是不是咎由自取,咱就不深究了,总之,首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南北榜案发生这一年,据《明通鉴》记载:“时诸勋臣坐胡蓝二党,诛戮且尽。”
看得出来,在老皇帝朱元璋心里,皇权稳固高于一切。
皇权交接是此事的重中之重,一切影响孙子顺利承接权力的隐患,必须无条件清除。
不过就在南北榜案发生前,朝中百官,都隐隐觉得朱元璋好像变得和以前不大一样了,这还得从朱元璋两年前的一次谈话说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