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武则天武则天的现代都市小说《优质全文四川方言文字散记》,由网络作家“巴蜀散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最具实力派作家“巴蜀散人”又一新作《四川方言文字散记》,受到广大书友的一致好评,该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是武则天武则天,小说简介:四川方言一些生僻字的写法,四川话一些词汇的来历,一些四川方言民俗文化。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过度的推普,让很多方言有了消失的危险。作为一个方言爱好者,就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小的宣传工作,希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一起加入。如果你不会写,点赞、转发也是在做出贡献。...
《优质全文四川方言文字散记》精彩片段
第一节挏挏酱西川人把物品名称分的很细,比如炒脆的干胡豆叫“䐬胡豆”,炒脆又用泡菜水加其他调料腌制的胡豆叫“激胡豆”。
家庭自制的酱也是如此,有麦子酱,豆瓣酱等。
不加豆瓣的辣椒酱,广汉方言叫“dóngdóng酱”。
这是正好家里没有胡豆了,过去条件差,没有多余钱买胡豆,不得己的结果。
这个“dóng”字咋写?
《西川方言词典》、《西川方志·方言志》等,都没找出本字,用“动”字标注为阳平音代替的。
个人认为是“挏”字。
现代汉语中,“挏”字词义如下:1.摇动。
2.古同“恫”,恐惧。
3.方言,自上掷下。
个人认为,西川方言的“挏”字,是把词义“摇动”与“自上掷下”融合了,即“把人或物自上掷下并摇动或摆动”,多指掷入液体中。
另外西川方言中,“挏”读音为阳平音dóng。
这就符合《西川方言词典》的解释和例句了。
①将物放入液体中略动一下即行取出:拿棒棒挏一下。
②将衣物在水中稍加清洗:衣服领子都没洗干净,你是不是只在水头挏了一下啊?
|把帚帕在水头挏一下。
上面《西川方言词典》的例子,只有物。
笔者再分别以物和人举例如下:1、你把菜在水头挏一下,就算洗了?
(物)2、你一天就晓得河边耍水,看我把你挏倒水里沕几哈!
(人) 沕,隐没。
西川方言有栽沕子,即是潜水的意思。
至于“挏挏酱”名字来源,根据《方志西川》发表的文章“挏挏酱里的学生时代”(作者:尹昌平)的介绍,大概来源于从坛子里舀取辣椒酱的动作,原文引用如下:说起挏挏酱,不得不感叹中国人拿捏词汇、选词用语之形象生动的本事。
从家里舀酱装瓶只有简单的几个动作:将勺子伸进大坛子里挏一下,装满了舀起来,倒进大瓶子里;然后又挏下去,再舀起来,如此三番五次,简单至极,首至装满一瓶……尹昌平同志的文章,用舀取辣椒酱的动作“挏”,解释了“挏挏酱”名称的来历。
但我又有了一点疑惑,就是我记得:加了豆瓣的辣椒酱就叫豆瓣酱,不加豆瓣的辣椒酱就称之为“挏挏酱”,是我记错了吗?
第二节岷江话“孃西”、“孃沟ㄦ”的“孃”,应该是“哪样” na yang的合音。
岷江话的岷江中上游地区的乐山、夹江、邛崃、大邑等区县,存在特色方言“孃西”、“孃沟儿”等。
根据笔者这两年对方言的研究学习,岷江话“孃西”、“孃沟儿”的“孃”,其实应该是个合音词。
啥子是合音词?
就是部分双音节词汇或多音节词汇,在口语中因为语速的原因,听起来变成了一个音节。
个别合音词,汉字另外造了字来表达,比如:不要→嫑,不用→甭。
但多数合音词没有单独造字,比如成都平原的西南官话成渝片,把“今天”说成“尖”,把“该是哈”说成“嘎”等,其实都没有本字。
岷江话“孃西”、“孃沟ㄦ”的“孃”,意为“什么,啥子”,其实应该就是“哪样” na yang的合音。
如果接触同样为西南官话的昆明话,表达“什么,啥子”,昆明话就是一板一眼的说“哪样”!
最新评论